引言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高科技人才的涌现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起到了巨大作用。虽然说近代中国曾因各种原因而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潮流,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些热爱祖国的人才为了就纷纷选择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回到中国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众多的高端人才中,有这样一位被誉为中国遗传学之父的人,他曾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回到中国,然而,最终他却又一次放弃了中国的生活,转而出走美国。那么,在这位中国遗传学之父的身上,究竟发生过什么样的曲折经历呢?
正文
这位被誉为中国遗传学之父的人才就是出生于1912年的
李景均。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能够接受到比较系统教育的人,一般都有着较为富裕的家庭条件,李景均自然也不例外。有了系统的教育,再加上他后天的努力,1932年,李景均也顺利考入了当时国内十分有名的金陵大学,开始学习有关农业方面的知识。
在李景均的心中,一直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农业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在从金陵大学毕业后,他也决定继续深造。后来,他远赴美国,进入到了康乃尔大学学习,而在博士期间,他就开始了对群体遗传学专项研究。虽然说美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是很难拿到的,但李景均却在1940年时顺利毕业。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来看,李景均一定会留在美国,从事一份稳定又高薪的工作。
但是,由于当时的中国仍然处于战火之中,因此,李景均也始终记挂着自己的祖国。当他与妻子在美国结婚后,他就决定放弃美国光明的前景,回到祖国参与到中国的建设中去。
对于当时的社会而言,从美国到中国只有轮船这一种交通工具,正常来说,李景均回到祖国仅仅需要三周的时间,然而,在日本军方的攻击之下,这艘目的地为上海的轮船一路上也经历了许多波折,最终,在行驶了五十一天后,这艘船才到达了香港九龙地区。就在李景均抵达香港后的两天,太平洋战争也就此爆发了。
虽然说回国之路十分艰难,但李景均却从没有想过放弃。当回到祖国后,他先是在广西大学和金陵大学任教,期间,受到战火的影响,他的儿子不幸夭折。但这种种的困难却没能阻止他为国奉献的想法,当抗日战争胜利后,李景均也受邀来到北京大学担任导师。
曾经,李景均工作十分认真,一度成为了北京大学内最年轻的系主任。1948年时,通过《群体遗传学导论》的发表,他也被众人誉为中国遗传学之父。在新中国正式成立后,清华、北大、华北大学三家学校的农学专业也独立出来,并合并成为了北京农业大学,此时,李景均也来到新的学校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
虽然说李景均对我国农业学发展有着巨大贡献,但在当时的中国遗传学领域内,一场学术风波却悄悄到来。当时,孟德尔遗传学受到了许多新派遗传学观念的打击,而作为孟德尔学说的坚定支持者,李景均自然就成为了众矢之的。
1949年7月以后,李景均先是因为学术问题受到了那些新派遗传学家的攻击,随着攻击不断升级,他在政治领域内也颇受打击。此时,心灰意冷的李景均认为自己的报国热情无处施展,在几番思想斗争后,1950年3月的一天,他也下定决心,离开中国,回到美国。当天夜里,李景均悄悄和邻居林传光教授做了最后的告别。虽然说林教授曾劝告过李景均不要做出离开祖国的行为,但无奈李景均去意已决。1950年3月12日,李景均一家人先是来到香港暂居,1951年5月,李景均及其家人从香港离开,并从此定居到了美国。
结语
纵观李景均的一生就会发现,他并非是一个不爱国的人,对于他来说,当年的批斗也使得他的爱国热情被消磨殆尽。当他回到美国后,基于之前的学术贡献,他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2003年,这位中国遗传学之父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从李景均的故事中,我们就能认识到,当高科技人才为祖国做出贡献时,我们一定要重视他们的存在,不能因为所谓的政治斗争就忽略他们的精神感受,否则,无端的闹剧终将导致人才的流失。
参考资料:《李景均其人其书及其精神》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