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草木同苏。3月11日,全国多个地方的党政主官挥锹铲土、提水浇灌,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在浙江义乌,56个民族同胞代表、10位国际友人与市领导在西江公园的“民族同心林”“国际友好林”合力种下80余棵樟树,桂树,晚樱和紫荆。
据“义乌发布”11日的消息,义乌是全国第二批共同现代化试点地区,56个民族齐全,有26.62万名少数民族同胞在此工作生活。
去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启动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探索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先后公布了两批试点地区名单。
义乌最大的优势在市场,小商品市场至今六代更迭、十余次扩容,“买全球”“卖全球”,商机无限,吸引了大量少数民族同胞就业创业。浙江省委统战部官方公众号2021年7月曾推送“打造少数民族共同富裕的义乌模式”的文章,介绍义乌针对语言基础、就业技能和创业资源相对薄弱的问题精准施策,帮助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据《金华日报》去年11月报道,“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云集全球客商,还聚集了我国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逐梦义乌。
据报道,蒙古族姑娘塔娜是赤峰人,上大学时刷到视频,说义乌有人一年赚几百万,毕业后带着3000元和与父母的“对赌协议”来了义乌,如果能闯出天地,父母就支持她留在义乌,否则回家。
在一家外贸企业,她找到第一份工作,没两个月就接到来自德国的大单,但公司突生变故,奖金、工资都泡了汤。为了不让公司支付巨额违约金,她坚持把订单做完才离开,能力和责任心在圈内广受赞誉。
回老家休整时,塔娜已经考虑留下来帮家里做生意,但义乌另一家企业向她发出了邀请。回义乌以后,塔娜从业务员做到助理、股东,现在自己开办公司,产品远销中东、北非。她公司的员工中有汉族、彝族、土家族、回族、藏族,其乐融融,“我去过国内外很多城市,义乌是最和谐、最有获得感的地方。”
在11日的植树活动现场,来自西藏自治区墨脱县的门巴族同胞建东说:“通过义乌‘百县万品’助农超市,我们墨脱的农产品走向了全世界。我很喜欢义乌,很高兴能参加植树活动,为美丽义乌贡献力量。”
“百县万品”是负责市域内市场投资、开发运营的义乌市场集团针对脱贫地区展开的协作帮扶项目,通过“构建1个多元化产供销体系”“创建1个电商人才培训基地”“搭建X个东西部协作合作交流平台”和“组建Y个精准帮扶服务联盟”,帮助中西部400多个脱贫县的万余款农副产品、手工艺品以义乌为支点打开外部市场。
义务植树活动也邀请了外国客商。在义乌创业20多年的约旦商人穆罕奈德说:“植树活动让我们为义乌贡献了一份力量,也感受到中国对生态保护的重视。”
穆罕奈德18岁离家闯荡世界,去过荷兰、泰国,最后在中国义乌收获了事业的成功,并与中国姑娘喜结连理,把根扎在了中国。2014年6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讲话时曾专门提及他的故事:“一个普通阿拉伯青年人,把自己的人生梦想融入中国百姓追求幸福的中国梦中,执着奋斗,演绎了出彩人生,也诠释了中国梦和阿拉伯梦的完美结合。”
如今,穆罕奈德在义乌经营阿拉伯餐馆“贝迪餐厅”。在阿拉伯语里,“贝迪”的意思是“我家”。
作为“世界超市”,义乌是“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的重要窗口,与233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每年来义乌的外商近60万人次,并吸引了近3万名国际友人在当地工作生活。
11日,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叶帮锐在西江公园内一边植树,一边与民族同胞、国际友人交谈。他说:“我们在这里共同植树,不仅种下一片绿色,更种下了民族团结和国际友谊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