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精神。上海各区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把“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大走访作为重要载体和抓手,直面矛盾,办实事,解难题。由上海发布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联合制作的《2023对话区委书记》系列节目正在播出。今天的访谈来到闵行区,来看闵行将如何实现保留保护村的城乡融合发展?
在闵行区浦江镇大治河以南的区域有6个连成一片的保留保护村,至今它们仍保留着乡村原始的风貌,闵行区20%的粮食种植都在这里集中生产。作为直接与城市接壤的村落,乡村振兴是一个亟待攻克的环节。该如何在保护乡村肌理的同时,创造出更多经济效益,提升村民们的幸福指数?来看市政府党组成员、闵行区委书记陈宇剑怎么说↓
闵行区
01
要实现保留保护村的乡村振兴,
面临着哪些难题?
闵行一共有10个保留保护村,其中,光继村、永丰村、正义村、汇中村、汇南村和汇东村等6个村在浦江镇大治河以南区域聚落成片。这片区域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三分之二为农用地,目前仍保留着原始乡村风貌。这片区域大约有2400多户人家,常住人口约14000人,是闵行区农业生产最集中的区域,闵行区20%的粮食种植都是集中在此。
保留保护村需要保留农村肌理,不能进行大规模开发,因而这片区域存在土地利用率不高、产业实力不强、乡村风貌老旧、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与一公里开外已开发建成区域有着明显的差别。而今,这里正在迎接乡村振兴带来新的变革。
对于闵行来说,乡村是一个长期性的存在,乡村振兴对闵行来讲是重要的任务,推进城乡的融合发展是我们需要面对的课题。虽然闵行的农业占比不高,占地不大,但闵行来自于农村,所以农村、农业、农民依然是闵行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要一以贯之地去把它抓好。
02
带入新的产业,实现融合发展,
充分放大农村肌理底色的价值
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是要解决农民的长效增收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单方面依托农业是不够的,需要一些“跳”出农业,结合农村特点的新产业萌生出来。
栖村新媒体是汇中村在示范村创建中引入的首个依托农业的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它们依托大治河以南的生态农业、林业资源,促进农业和文化、旅游、体育、民宿产业的融合发展,同时也为乡村导入更多的资源和流量,带来收入效益。举办集市和音乐会,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也来到村子里。未来这些新产业扩大发展的方向将是充分发挥线上粉丝引流的作用,比如建设概念型的青年旅社等。粉丝会成为游客,乡村振兴的观光者,也可以成为住户。这样的话,这个项目就跳出农业了,借的是我们农村的林地,但做的完全不是在农村才有的这样一个产业形式。
这个项目自身的业态、技术和模式是比较先进的,也能够带来流量、资源和收入。项目不仅是要解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还要能够解决服务我们农村产业发展,支持农民增收的问题,充分放大农村肌理底色的价值。
03
依托现有村庄肌理,
打造更宜居的公共服务设施
外观上看,保留保护村依旧是乡村的风貌。有新房,也有很多的老旧住房,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都不是很完善。
未来6个村将集中统一规划,共绘“一张蓝图”。通过乡村振兴改善乡村面貌、推进产业发展,力求做到土地集中归并、空间高效利用、资源有效配置,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实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汇中村党群服务中心位于6个村的中心区域,它的对面是养老院(康养项目),汇中村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公共服务设施。我们有三个连片的说法,就是将来在这一区域,规划连片实施、产业连片发展、环境连片提升。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田成方,树成行,林成网,路相连。
在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方面,依托现有村庄肌理,利用好本来就有的这些设施。待大治河以南的6个村做统一规划时,我们计划给那些分散的,房屋老旧的村户的住房进行平移或是翻建,做“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统一建设,再集中配套。我们有推荐的房型设计方案,户型A,面积60平方,户型B,120平方,120平方的户型是可以做成“楼上楼下”的房型。在做这些改动的时候,我们还是会保留原始房屋的基本的特征,只是让这些房型更加多样化。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到我们规划的集中平移点,集中建设,这样公共服务设施也可以集中配套。
美丽的乡村可以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空间,为市民提供愉悦的休憩空间,为年轻人提供放飞梦想和想象的创造空间,把乡村建设好了,对城市的发展、对市民的生活、对年轻人的创业,都会提供有力的支撑。我们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全民共同富裕。这项工作做好了,将会成为闵行最亮丽的底色,为闵行的发展注入最活跃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