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拥有悠久的五千年文化历史,这一丰富的文化传统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凝聚、沉淀,延续至今,体现在各种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中。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揭示了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王安石在《元日》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则表达了春节饮屠苏酒的传统。除了在节日中体现浓重的仪式感,中国儿女在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上也有着独特的规定。比如古人留下的“宁可试人棺,切莫试人鞋”,这句话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呢?
古代丧葬礼仪中,棺材被视为死者的专属,而活人一旦触碰则会带来厄运。在挑选棺材时,选择适合的材料和尺寸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好的棺材木料通常选用松木、楠木等,以展示墓葬者的身份地位。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进行试棺,涌现了一种被称为“试棺人”的职业。由于这项职业与死亡有关,起初并不受欢迎。那么为什么要找活人而不是让死者试棺呢?这涉及到乡下老人过了60岁会为自己挑选棺材的传统。由于老人上年纪后行动不便,不容易描绘出合适的棺材尺寸。为避免不测,一般都找年轻人担任试棺人,以确保准确描绘出棺材的大小。
试棺人常言:“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长者能活过六十就算是长寿,加上“棺材”与“官财”同音的谐音,传说试棺人试过棺后会拥有长寿、官运和财运。因此,试棺人这个职业逐渐被社会接受。除了试棺人,老人在收到棺材后还会定期重新翻新,并放在院子中,这一过程对于老人而言显得十分重要。
那么为什么“试人鞋”让人感到比试棺材更为畏惧呢?主要原因在于时代的变迁。在古代,鞋子是相当私密的物品,尤其是女性的绣花鞋更是定情信物。鞋子是私人物品,试鞋涉及到个人隐私,而且脚上容易滋生细菌,因此为了健康起见,试鞋这种行为最好避免。另外,鞋子包裹着我们的脚,与“足”有关,试穿别人的鞋容易引来类似“第三者插足”的猜疑。
结语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这些俗语虽然看似无稽之谈,但它们却是前辈们在生活中的实际经验,通过时间的验证而形成的。这些告诫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它们蕴含着一定的实用价值。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些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告诫,大多都是真知灼见。
参考资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