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三国鼎立,群雄并起。在这样一个时代,有一个男人,他的才华与野心足以改写历史,他就是曹丕。
曹丕是曹操次子,生而聪颖,又善诗文,对音律研究颇深,擅长制曲填词。他机智干练,性格豪放不羁,更具野心与手段。也正因为野心,他才有机会登上魏帝之位,结束东汉,开创曹魏王朝。然而,他终究没能走出父亲曹操的阴影,不仅在政治上难以达到曹操的高度,在女色方面,更是一个“父亲曹操还不如”的败类。
一、平庸夹心孩子,暗生翻身夺权愿望
曹丕初时并不突出,他既不是父亲最喜爱的长子,也不是最宠爱的幼子,只是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夹心孩子”。他的两个兄弟各有所长,长兄曹昂武艺高强,颇得父亲欣赏;幼弟曹冲聪慧过人,又很得曹操宠爱。曹丕虽也略通文墨,却不如弟弟曹植的雄辩滔滔。
曹丕从小就看在眼里,父亲曹操对两个兄弟的偏爱。每当一家人围坐饭桌,曹操的目光和赞美之词永远先落在曹昂和曹冲的身上。哪怕曹昂寡言少语,曹操也会盛赞他将来必成大器;曹冲稚嫩的一句玩笑话,也能让曹操哈哈大笑。而曹丕的话却难以引起父亲的注意,每每被打断或忽视。
这种明显的差别待遇,使青年时期的曹丕心中充满了不甘和嫉妒之情。他明白,在曹操心中,自己不过是个平庸之辈,甚至可以用“鸡立鹤群”来形容。曹丕虽然也想讨父亲欢心,但他的言谈举止总是不如两个兄弟那般得心应手。
曹丕暗暗咬紧牙关,发誓一定要证明自己,不能永远活在兄弟的阴影下。他时刻提醒自己,只要耐心等待机会,总有一天可以超越他们,让曹操刮目相看。当曹昂和曹冲还在父亲怀里撒娇的时候,曹丕已然在心里谋划着未来的竞争之路。
这种心理在曹丕成年后越发强烈。他见识过曹操统领军队的威风,也明白父亲手中握有的权力意味着什么。他不甘心永远站在人后,也想要享受掌控生杀大权的快感。然而真正的机会并不多,最大的障碍就是两个兄弟的存在。
白天,曹丕在朝堂上恭顺有礼,永远扮演好儿子的角色;夜晚,他在床前点燃蜡烛,凝视跳动的火焰,脑海里想的都是未来夺权的计划。他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机会终会来临,到时候一定要牢牢抓住,决不能再让它从指间溜走。
二、两兄弟相继殒命,夺权希望破土而出
机遇最终眷顾了野心勃勃的曹丕。197年,曹昂为救父亲曹操,在宛城阵亡。父亲最骄傲的长子一夜之间消失,曹丕顿时成为嫡长子。随后,13岁的曹冲又突然病故,传为疾病夭折。曹家人都为小儿子的离世痛苦不已,唯有曹丕在心中暗自窃喜。最大的竞争对手都去世了,登上皇位的道路似乎为他洒开了红毯。
197年正值黄初之际,各路诸侯勢力盘旋,想要一举摆脱旧势力重新洗牌。曹操正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他手握重兵,誓要一统天下。此时宛城之战是他北伐中的一个关键节点。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敌军居高临下布好埋伏,一举将曹军围困。
曹操满腹狠辣,又深谙用兵之道,但终究也不能独自突围。局势危急之时,长子曹昂毅然请缨去创造突破口,舍身救父。他的壮烈付出终于换来了曹操脱险,但这也意味着曹家失去了最优秀的继承人。
曹操回到营帐,面对儿子冰冷的遗体许久不能言语。整个军营都被一种深重的悲痛笼罩。曹丕也在众人面前痛哭流涕,扮演起了悲痛欲绝的好弟弟。然而当他独自一人的时候,内心却在雀跃。上天终于铲除了最大的眼中钉,他看到了登基的曙光。
之后不久,曹家又遭遇了新的变故。13岁的曹冲突然高烧不退,经过几天抢救无效后病故。一个多月之间,曹操失去了两个最宠爱的儿子,他悲痛欲绝,整日闭门不出。而曹丕的心里却在思量,这一连串变故是否真的只是巧合,还是隐藏着某些见不得人的秘密?
不过很快,他就把这种疑虑抛诸脑后。重要的是,最大的竞争对手都去世了,继承人的位置就此空出,他必须抓住机会。曹丕明白,想要在这场权力游戏中获胜,他必须做出表态,让曹操相信他有能力负重任。于是,他开始扮演起了乖巧懂事的好儿子形象,倾心孝顺父亲。
曹丕经常去找曹操谈心,聆听他的点拨,然后再对他的每句话表示赞同。有时曹操心情不佳,曹丕便耐心陪伴在侧。他学会了察言观色,变得温顺谨慎,不再像从前那般自负。这种变化让曹操颇为惊讶,也渐渐对曹丕刮目相看起来。
三、扮演好儿子收买人心,最终夺取皇位
起初,曹丕还要小心翼翼地维护这个形象,生怕曹操看出他内心的算计与野心。但随着时间推移,曹操对曹丕的信任与日俱增。为了进一步笼络父亲,曹丕找来心腹谋士司马懿,在他的辅佐下,曹丕逐渐在曹操心中取代了已故的两位兄弟,真正成为接班人。
曹丕明白,想要彻底赢得曹操的信任,就必须让父亲相信他完全可以担当大任。于是他开始挑起担子,主动请缨出征边境,平定匈奴叛乱。出征前,曹丕还特意向曹操请教军事谋略,并对他的每一条建议表示崇拜。
果然,在司马懿的帮助下,曹丕顺利完成了出征任务,让曹操刮目相看。回朝后,曹操隆重接见了曹丕,夸奖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称职的战略家和统帅。曹丕也谦虚地表示,这一切都仰仗父亲的悉心教导与栽培。
就这样,曹丕用种种讨好父亲的举动收买人心,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接班人地位。曹操对他的信任与日俱增,经常把曹丕带在身边,传授处理政事的要领。朝野上下都看在眼里,纷纷对曹丕的前途看好。
渐渐地,曹操也老去了。他的健康每况愈下,已经难以处理繁重的政务。这个时候,曹丕的机会来了。在司马懿的策划下,他趁曹操卧病在床的时候,迅速发动政变,控制了禁军和朝堂。此举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
四、夺权后放纵荒淫,软弱无能难堪大任
曹操病重暴毙后,曹丕依靠司马懿的策划段落了弟弟曹植的竞争。220年,他弑君称帝,结束了400年的汉朝统治,开创了曹魏王朝。曹丕终于如愿以偿地爬上了权力的巅峰,实现了从“夹心孩子”到皇帝的逆袭。
然而,得到权力的曹丕并没有因此而知足。他仍旧心存不满,因为在他看来,自己始终难以超越父亲曹操那样的魄力与姿态。曹丕不甘心活在父亲的阴影下,渴望证明自己的才能不输于曹操。于是,他开始走上了与父亲相似的道路,想通过证明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来洗刷“不如父亲”的耻辱。
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曹丕继承了父亲对女色的痴迷。曹操晚年收藏了大批美女于铜雀台,其中不乏天下佳丽。曹丕继位后,立刻派兵接管了铜雀台,将父亲的美女据为己有。母亲谏言他不该如此猪狗不如,曹丕却充耳不闻,我行我素。
有一次,曹丕正在铜雀台享受美女侍奉的时候,母亲气势汹汹地闯了进来,痛骂他。曹丕却理直气壮地回敬道:“父亲能留下这些美女,凭什么我不能享用?我现在是皇帝,所有的一切都该归我所有!”
曹丕的这种猖狂作风,更让朝野人士看清他的真面目。一个成天沉浸在酒池肉林,不思进取的昏君就此诞生。有官员甚至私下里评论道:“皇上沉迷酒色,荒废政事,连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所以才让先帝早早驾崩,由这样一个猪狗不如的儿子继位。”
曹丕刚登基的时候,还保持着谨小慎微的做派,试图维系父亲留下的威信。但是权力的甜头很快便让他昏聩头脑,开始暴露出自己软弱无能的本性。他整日沉醉在酒色财气中,对政事不闻不问。朝堂之上,文武百官苦苦等待皇上的决断,却难获回音。曹操生前经营的基业,在曹丕手中日渐衰败。
五、对比父亲更是昏庸,最终英年早逝
曹丕好大喜功,又好酒色。他沉迷声色犬马,调教歌妓无数。有几位俊美的公子哥也受宠入幸,伺候皇上起居。曹丕甚至学父亲留下“天下第一美男”的恶名,经常强取民女入宫為妃。百姓苦不堪言,却无可奈何。
逐渐地,曹丕那张英俊的面容上也爬上了淫荡与邪恶的痕迹。他整日昏聩虚度光阴,对朝政不聞不问。劝谏的臣子要么被贬斥,要么被杀头,令人不寒而栗。朝野上下都在私下议论纷纷:皇帝玩物丧志,恐怕活不过40岁啊!
与曹丕的昏庸对比,曹操当年称霸一方的雄才大略更显英明,这让人不免感叹,父子间竟会有如此大的差距。曹丕想证明自己不输于父亲,但终究难逃“不如父亲”的评价。
曹操当年就有“乱世枭雄”的称号,他魄力十足,能够应对各种风浪。即便遭遇危难,也能转危为安,反败为胜。但曹丕面对困局就显得手足无措,政务荒废,任人欺凌。曹操用兵如神,曹丕则连边境叛乱都未能迅速平定。
更令人失望的是,曹丕不仅在政治上黯淡无光,在个人作风上也堕落腐朽。曹操年轻时期确实也放荡不羁,但至少在女色方面,他有所节制,从未影响政事。而曹丕整日沉迷声色,对国家大事双目无神,完全是一个暴君形象。
“皇上与其父实在是天壤之别啊。”朝中的臣子私下这样感叹。的确,置曹丕于曹操之下,就如同将宝剑与躺尸对比。曹丕终其一生,也无法真正走出曹操的影子,只能苦苦追随,最终黯然失色。
就这样,39岁那年,曹丕的肺病复发,突发高烧不退。太医们束手无策,只能暂时用各种药物压制病情。可每每一药力过去,高烧便再度卷土重来,折磨得曹丕奄奄一息。
那一年的冬天特别寒冷漫长。曹丕躺在龙床上,神志不清,口中喃喃自语:“我后悔啦,我不该过度放纵自己,荒废政事......我还不想这么早就死去......”
然而悔莫及,时轮不可逆转。在漫长痛苦的病榻中,39岁的曹丕终于还是未能熬过那个冬天。医生诊断其死因为过度放纵导致身体衰弱。当曹丕的丧礼举行的时候,送葬的百姓们心中并无太多哀悼之情,只是静静注视这位英年早逝的昏君最终灰飞烟灭。
曹丕一生倜傥不羁,又极具野心,才华卓绝但最终因快意恩仇和放纵身败名裂。他想要超越父亲却最终一事无成,甚至在酒色财气方面,还不如父亲曹操有节制。曹丕就这样在自己打造的朝堂上荒废政事,任由曹魏江山日渐衰败。
结语
他的英年早逝,也让四朝元老司马懿有了可乘之机,终于在曹魏帝国内部引发了权力更迭,最终导致了曹魏被司马氏取代的惨剧。曹丕一生最终也难逃“父亲曹操还不如”的耻辱,成为了野心与骄奢的牺牲品。
一个朝代的兴衰成败,往往不仅仅取决于开国之主,还离不开他的继承人能否延续鼎盛景象。曹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本可以开创曹魏长期鼎盛的基业,却因其私欲过度,导致国家大局濒临崩溃。后人读史,不免要深思:一个人的过错,可以葬送多少昔日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