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诸葛孔明,字亮,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以其神机妙算著称于世。诸葛亮一生致力于辅佐刘备、刘禅,但终未能完成北伐中原的心愿。公元234年,53岁的诸葛亮在五丈原驰援阳平关时,因疾病发作离世。
诸葛亮去世前的最后一战,便是与魏国大将军司马懿交锋的上方谷之战。这场战役中,诸葛亮设下埋伏,用火攻大败司马懿军。然而就在以为胜券在握之时,天意弄人,倾盆大雨浇灭了熊熊烈火。诸葛亮面对神助司马懿的天降甘霖,不得已放走了死敌。
当下,诸葛亮的决定惹来了部下的质疑:明明可以射杀司马懿,为何要放过这个心腹大患?而当世人回顾这一历史,亦对诸葛孔明的决断颇有微词。然则,我们若能站在当时的处境,解读诸葛亮的考量,便会发现这一看似放虎归山的举动,实则另有深意。
这一世,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斗勇,你来我往。彼时,蜀汉势单力薄,能否击败魏国,端赖诸葛亮的谋略。上方谷一役,诸葛亮设下天罗地网,意在活捉司马懿。奈何天不随人愿,大雨降临,火计未果。诸葛亮放走司马懿,看似失策,实则有自己的考量在。我们不妨来猜测一番,这位蜀汉丞相为何作出这样的决定。
一、兵贵神速,不宜追击
当日大雨过后,谷中狼藉,火势已熄。诸葛亮麾下的张翼等将领请命追击,以箭雨消灭残部。此计乍看可取,然诸葛亮却三思而后行。
他这一决定,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考量当下的军情。这场火攻,诸葛亮只带了五百余人马入谷,而司马懿手下有五千余众。谷中可容千人,即便诸葛亮擅长用少胜多,突袭取得先机,但要在此地形与环境下歼灭残余四千敌军,依然难度极大。
即使亲力亲为,以一当十,恐怕也难以取胜。何况诸葛亮只带了五百人,更是寡不敌众。如果执意强攻,势必我军必须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甚至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此外,敌军虽已溃败,但毕竟人多势众。一旦被逼入绝境,他们定然会奋力反扑,岂容我军小团队苟全性命?再加上大雨过后,道路泥泞,步行艰难。若诸葛亮命军穷追不舍,速度必然受阻,给敌人可乘之机。一旦魏军反击,我军陷入苦战,只怕难以败象已现。
兵家有云:“神速者,战功之本。”诸葛亮深谙此理,他注重运用速度取得先机,抓住敌人破绽决胜千里。眼见追击之势不利,速度无法保证,诸葛亮果断选择放弃。
这一决定无疑保全了我军有生力量,可以应对后续战事。虽然表面上有放虎归山之嫌,但放眼我军实力和军情,诸葛亮的选择务实而英明。即便有所失误,但亦在所难免。正如后人所言,胜败乃兵家常事,良将之明,在于能否放下,重新部署,转危为安。
二、顺应天意,波澜不惊
大雨降临,熄灭烈火,可见天意如此。诸葛亮深谙“天道无常”之理,将计就计,也不强求。他向来睿智多谋,深明“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
诸如当年周瑜刁难,诸葛亮也没有与其正面对抗,而是运用缓中生巧的策略,最终化险为夷、扭转局面。在这次上方谷一役中,诸葛亮亦明白,此番失败非出于己之过错,而是天意使然。既已失手,勉强反败为胜,势必会适得其反,引火烧身。
诸葛亮选择放弃追击,表面上是不甘,但内心其实已经看开。他知天之道,运气无常,成败乃兵家常事。每一次战役都可能出现意外,关键是面对变故能否从容处之、转危为安。
诸葛亮远见卓识,深谙大势,不与天意相违背。按兵不动则可以避免激怒敌人,给予魏军错觉,继续观察他们的反应。如此既可缓兵之计,又可为蜀汉重新部署提供先机,岂不妙哉?
正如诸葛亮后人所说,上方谷一败,乃一“功败垂成”的大好良机。我军不追击,可以避免正面冲突,保存实力。而敌军得意之下,必然会产生侥幸心理,疏于防备。这正为我军下一步策略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虽一时半饷而去,让敌人产生侥幸,但终究可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诸葛亮的不动声色,暗中牵动局势,正体现了神机妙算的境界。顺势而为,方为上策。
三、防微杜渐,去魏延患
此次火计,诸葛亮派魏延率先进入上方谷,以引诱司马懿深入。魏延乃是一员猛将,只可惜性格刚烈,难以掌控。诸葛亮放走司马懿,一重要用意,便是防范潜在的魏延之患。
魏延性骄戾不羁,若司马懿被击败,其无用武之地。一旦功高震主,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魏延若要节外生枝,对国家大业无疑是隐患。诸葛亮放虎归山,暂时保全魏延性命,正可减少这一隐患。
再者,魏延若在追击中阵亡,对蜀汉军心必将有所影响。魏延在军中甚得士兵拥戴,若不幸殒命,军心崩溃在所难免。诸葛亮放手让魏延生还,既可稳住军心士气,又可观察其反应,进一步掌控局势。
若真要永绝后患,直接置魏延于死地似乎更稳妥。但魏延毕竟立过军功,深受部下爱戴。考虑到蜀汉国势,诸葛亮明智地没有这样做。因为强将之死,将会对军心造成不必要的冲击。
诸葛亮的用心良苦,便在于平衡各方面的利弊得失,作出最佳判断。放走司马懿暂时保魏延性命,不激化矛盾,为国家谋大局。这种防微杜渐的审时度势,正是良将。
短时间内似乎有失好机,但长远来看,化解内部隐患,适可而止,终将收敛人心,稳定军心,为后续战事保驾护航。诸葛亮的长远眼光,令人匪夷所思。
综上所述,诸葛亮放走司马懿,乃是深思熟虑后的抉择。一则军力寡弱难以追击,二则顺应天意避免反败为胜,三则防微杜渐去除魏延隐患。
诸葛亮放虎归山,表面上似丢了先机,实则运筹帷幄之中,周密考虑每一个细节。我们若以结果论英雄,势必失之偏颇。不如站在当时,解读诸葛亮的用心良苦,方能理解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结语
历史无距离,亦需理性审视。神机妙算者,常常在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运用非凡的智慧,化险为夷,绝处逢生。这一点,上方谷之战便是典型案例。放虎归山之举,正是诸葛亮深谋远虑的结果,实则转危为安,绝地再起,可歌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