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史源史诗第971期。解放战争后期,我军第一野战军和青海马家军部队的主力决战,发生在1949年8月的甘肃兰州。其实当年的兰州之战并非必然,一野大军全军西进,青马聚集10万兵力,主动选择在兰州迎敌,才有了这场著名战役。要知道西北的少数民族武装,数青海马步芳的队伍实力最强,一野的前身西北野战军并无与之交锋而歼灭对手的完全把握,早些年甚至是处于绝对下风的。为何1949年突然就具备了和死敌决战的实力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在四大野战军之中,客观来讲西北野战军发展速度是最慢的。不是这支部队建设得不好,而是西北我军根基本来就薄弱,在全国各战区之中与敌人力量相差最大。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西北土地上,西北兵团成立时才2万人,兵力是敌人该地区中央军的十二分之一,这还不算附近的青、宁马军,以及新疆的国民党军。西北我军在初期的主要任务是保存自己,打运动战,力争慢慢壮大。而且不仅仅是敌强我弱的对比,西北是当时我国最穷困的地区,人口密度也小,后勤补给和征兵都极为艰难。直到1948年中后期,西北野战军才刚刚达到10万人左右的规模,远少于其他各主力野战军,武器水平也是最差的。应该说直到这个时候,西北部队还不能独立向马家军或中央军发起决战性质的大战役。
部队实力的转折,出现在1949年6月。这个时候与西北战区相邻的华北战事已经结束。我军在华北作战的主力部队,是入关之后的东北野战军(四野)和华北的3个野战兵团。四野在华北的任务完成后,还有南下作战的准备工作要做,但华北原属的1/2/3兵团则没有了其他重大军事任务。因此军委做出了一个支持西北战场的决定,也是一个内部兵力调整的部署:把18和19兵团调给第一野战军。18和19兵团,就是原先华北军区的第一和第二兵团。这两个兵团虽然装备及整体实力不像东北野战军那么强,但是比起原属西野的两个兵团,无论人员编制还是火炮数量,都更突出一些。
这两大兵团的补入,使得第一野战军总兵力骤然增加到4个野战兵团,近35万人,俨然一个主力野战军的水准(淮海战役前的华东野战军也只有36万野战部队)。而且补入的两个兵团中,19兵团就是曾经驰骋华北的“杨罗耿”兵团,在全军之中战力可以进入一流兵团的序列。至此,第一野战军完全具备了挺进大西北,与青马决战的实力,这才有了49年8月在兰州城下一举歼灭青马主力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