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各大军事强国纷纷装备了冲锋枪,这种火力强大、适合近战的武器在战场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德军有著名的MP40,英美苏各国也纷纷投入了冲锋枪。然而,奇怪的是,在这些军事强国中,日本陆军却选择了不装备冲锋枪。
那么,为何日本陆军在战争中会成为唯一一支不使用冲锋枪的军队呢?是因为他们的战术不同,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
首先,来看看日本陆军的主要作战对象。二战初期,日军的作战主要集中在中国战场,而在中国战场上,日军的对手——中国军队的火力明显处于劣势。
此时,日军认为自己凭借手中常规的武器,如三八式步枪、歪把子轻机枪和掷弹筒,再加上数量远超敌人的火炮,就足以应对中国军队。冲锋枪这种需要消耗大量子弹的武器,在当时的中国战场上似乎没有太大用处。
事实上,从日军和中国军队装备编制的对比来看,差距还是蛮明显的。一个日军甲类师团有两万多人,配备了大约14000支步枪、140多具掷弹筒、54门山野炮、12门大口径榴弹炮等大量火力。
而中国军队一个师的装备就显得相对贫弱,虽然也有大量的步枪和少量的山炮,但在火炮的数量和口径上,日军明显占据了绝对优势。日军就靠这庞大的火力,直接压制中国军队的炮兵阵地,接着就可以通过步兵和坦克配合发动进攻。
对于日军来说,冲锋枪这种武器,虽然在近战中有优势,但考虑到当时的战斗环境和战术,似乎并不是必需品。尤其是面对装备不足的中国军队,日军能通过更加高效的火力打击取得胜利,根本不需要冲锋枪。
接下来,资源的不足也是导致日本不装备冲锋枪的重要原因之一。与美国每年能生产上百亿发子弹相比,日本的年产量只有4.5亿发子弹。这是由于日本国土资源的匮乏,使得他们在制造武器和弹药方面受到限制。冲锋枪的弹药消耗极大,而日本每年生产的子弹数量相对较少,根本无法支持大规模生产冲锋枪。
除了弹药生产,制造冲锋枪所需的金属资源也是一个问题。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对海军的投入远远超过了对陆军的支持,尤其是在建造航母、舰船等方面。与资源丰富的美国相比,日本不仅航母数量远远少于美国,连陆军所需的金属资源都显得捉襟见肘。
于是,有限的资源自然优先投入到海军建设中,陆军的武器生产就显得更加紧张,冲锋枪的生产就显得没有那么迫切了。
但光有资源和战场环境的原因,显然还不够全面。更为深层的原因是,日本陆军的战术和文化传统使得他们不太看重冲锋枪。
日本陆军历来注重白刃战,强调近战时的刺刀冲锋和单兵射击的精确度。这一点,受到了法国军事传统的深刻影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法国军队通过高效的刺刀冲锋突破了清军的防线,成为日军重要的战术参考。
日本陆军的训练体系非常注重单兵射击的精准度。每年,日军都会对新兵进行长达11个月的严格军事训练,其中包括大量的步枪射击训练。日军要求士兵能够在300米的距离上,五发子弹全部命中,其中至少三发需要击中10环,这一标准非常苛刻。
日军士兵甚至要在短短的4秒钟内,完成对300米外目标的精准射击。由于这种训练体系,步枪成为日军士兵最为重要的武器,而不是冲锋枪。
在日本人看来,步枪与掷弹筒已经能够满足他们的作战需求。再加上日军自信的武士道精神,他们认为凭借这些传统武器,再配合强大的火炮支援,足以横扫一切敌人。因此,即使是在战争的后期,面对越来越强大的敌人,日军依然没有装备冲锋枪。
然而,随着战事的发展,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美军、苏军等陆军开始装备冲锋枪,日军在战场上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在缅甸的丛林中,中国驻印军凭借冲锋枪的优势,将日军打得措手不及。在太平洋战场,美军也在冲锋枪的帮助下,迅速推进,给日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上图_ 中国驻印军学习M3-A3轻型坦克驾驶技术
尤其是在1945年,苏军装备的波波沙冲锋枪和坦克的联合打击,让日本关东军几乎没有反抗之力。
日军虽然有精锐的部队和强大的火炮,但没有冲锋枪的他们,面对装备精良的对手,实在是难以抵挡。无论是在中国战场还是太平洋战场,日军的步兵面对越来越多的冲锋枪,都显得相当“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