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主教圈发生了一件大事!当地时间 4 月 26 日,天主教第 266 任教皇方济各的葬礼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前举行。这位被称为 “谦卑改革者” 的教皇,生前以接地气的风格圈粉无数,连他的葬礼都打破传统,要求一切从简。尽管如此,还是有 50 多个国家的政要,像美国总统特朗普、法国总统马克龙这些大咖都来送别。而随着他的下葬,一场全球 14 亿天主教信众紧盯的神秘选举即将上演 —— 下一任教皇究竟怎么选出来的?这背后藏着超多你不知道的冷知识!
当教皇离世或辞职,选举就启动了。但这可不是普通的投票,简直像一场 “密室逃脱” 升级版!来自世界各地的枢机主教(也就是红衣主教),会在教皇去世后的 15 - 20 天内,陆续奔赴梵蒂冈。选举前,他们先在圣彼得大教堂举行弥撒,求圣灵 “在线发功”。
真正的选举在西斯廷教堂进行,只有 80 岁以下的枢机主教有投票权。这些 “选举人” 唱着 “来吧,造物主圣灵” 走进教堂,一进门就宣誓保密。紧接着,教皇礼仪庆典大师会大喊一声 “所有人出去!”瞬间清场,只留选举人在里面。
当然,现场也会留下一些必要的工作人员,如负责翻译的神父,负责提供食物的厨师,保洁人员,以及两名医生。一旦进了这个里面就会与世隔绝,不能接打电话,更不能接受外界采访。为了防止泄密,2013年的教皇选举中还采用了Wifi信号屏蔽器。
投票时,选举人把写好候选人名字的选票,折一折放进大圣杯。选教皇可不是简单多数就行,得拿到在场选举人三分之二的票!要是一轮下来没人达标,这轮的选票和笔记当场烧毁。重点来了 —— 没选出教皇时,烧票会加特殊混合物,冒出滚滚黑烟,这就相当于发了个全球通告:“没选出来呢,大家接着祈祷!”如果选出了新的教皇,焚烧的选票就会冒白烟。
每天最多投四轮,直到有人拿到三分之二选票。当然,当选的人也能拒绝!不过拒绝了也没关系,接着投,直到有人愿意当这个 “天主教大家长”。就比如1268 - 1271 年,天主教的枢机主教们愣是花了三年才选出克雷芒四世当教皇,这大概是史上最漫长的 “密室马拉松” 了!
当选后,新教皇会选个名号。就像刚去世的方济各,在成为教皇之前的称谓是“伯格里奧大主教”。成为教皇后才改名为“方济各”。随后,大门打开,新任教皇会被带到教皇的专用服装间-泪室,换上白色教皇服,站在圣彼得大教堂的阳台上,由执行主祭对着全世界喊出那句经典的 “我们有教皇了!”
理论上,只要是受过洗礼的男性天主教徒,都有机会当教皇,听起来好像人人有份,但现实很骨感,过去 600 多年,教皇全是从枢机主教里选出来的。所以想当教皇,先得成为枢机主教。
枢机主教由教皇任命,一旦当上基本就是终身制,妥妥的 “教会高管”。传统上,这个职位给高级神职人员,但教皇有权任性,平信徒也能当。就像方济各在位时,就把枢机主教团扩编了,让更多地区的人都有机会参与。
年龄也是关键,60 - 70 岁最吃香。太年轻,怕你 “超长待机” 影响教会发展;太老,又怕你干不动。当然,光年龄合适可不行,还得有过硬的品德、超强的神学知识储备、一流的领导能力,在信众里得有超高的口碑。毕竟这可是要带着 14 亿人搞精神建设的 “大佬”,没两把刷子可不行!
历史上,也有不少 “打破常规” 的教皇。若望保禄二世当选时,直接打破了长达 455 年的 “意大利教皇垄断”,成为第一位非意大利人教皇;而方济各更牛,作为首位出身于欧洲以外地区的教皇,他一上任就用 “接地气” 的作风让全球信众眼前一亮。
随着方济各的离去,大家都在猜测,谁会成为下一位天主教 “顶流”?目前,呼声较高的热门人选包括来自美国的枢机主教莱瓦达,他凭借丰富的教会管理经验和强硬的神学立场备受关注;还有来自非洲的枢机主教萨拉,他积极推动教会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支持者众多;另外,来自欧洲的年轻枢机主教马尔蒂尼,以改革派形象圈粉无数,也被视为有力竞争者。
不过,在天主教的选举里,一切皆有可能!你认为谁更有可能成为下一任的罗马教皇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