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是一个由世界各国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便是主权平等。按照《联合国宪章》的规定,每个成员国在联合国内都享有平等的投票权,无论国力强弱,都只能拥有一个席位、一个投票权。
然而,历史上有一段特殊的时期,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却拥有三个席位,这使得它在联合国大会上能够投出三票。这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国家——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逐步就战后的国际秩序展开了讨论。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布成立联合国的意图。随着战局逐渐明朗,1944年8月,美苏英三国在华盛顿的敦巴顿橡树园召开会议,商讨联合国的组织架构和成员国问题。
虽然二战尚未结束,但战后的国际利益分配已经在为未来的联合国组织布局。在这个过程中,苏联提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要求——将其16个加盟共和国(包括白俄罗斯、乌克兰等)都纳入联合国创始会员国行列,这样,苏联就可以以“一国”之姿,拥有16个席位。此举无疑是为了加强苏联在联合国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然而,这一要求遭到了美国和英国的强烈反对。美国和英国在当时担心,苏联这种做法将大大削弱西方国家在联合国中的影响力,因此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和谈判。直到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经过多轮讨论,苏联最终妥协,提出至少保留三个席位——除了苏联本身,还包括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两个加盟共和国。
苏联之所以力争增加席位,主要是出于增强自己在联合国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当时,苏联虽然是世界上第二大超级大国,但其盟友相较于美国的广泛伙伴关系要少得多。因此,在联合国这样一个国际组织中,苏联一票的权重远远无法与美国的“全球朋友圈”相比。
更为重要的是,苏联内部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俄罗斯族虽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其领土上还有众多民族,这些民族的认同感和对苏联体制的忠诚度并不一致。
为了巩固东斯拉夫民族的主导地位,苏联希望在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中,能够通过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代表性地位,来增强俄罗斯在多民族国家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此外,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作为与俄罗斯同源的东斯拉夫民族,在二战期间做出了巨大牺牲,对于苏联的战争胜利贡献巨大,因此将它们“升级”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不仅能在外交上提升它们的地位,还能帮助苏联更好地维系内部的民族团结。
在二战和冷战初期,英美关系复杂,虽然两国在表面上有着深厚的战略伙伴关系,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却存在分歧。对于苏联的“三票要求”,虽然美国反应激烈,坚决反对,但由于当时的国际局势,尤其是反法西斯战争的紧密合作,美国在表面上未能强烈阻止苏联的要求。
另一方面,英国的立场却显得更加复杂。
尽管美国和英国长期保持对苏联的敌视,英国却在这个问题上展现了某种程度的支持,甚至愿意为苏联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英国之所以支持苏联,是因为它希望借此换取自己在联合国中的更多话语权。
虽然英国曾拥有广泛的殖民地,但随着时局变动,这些殖民地逐步获得自治,甚至有许多殖民地国家朝着独立迈进。英国在此时需要通过支持苏联的主张,以换取这些国家在联合国中的席位,增加自己日后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最终,苏联的三票要求在联合国得到了认可,但仅限于联合国大会层面。
在联合国安理会,苏联依然只能拥有一票。这一特殊安排,一方面保证了联合国在决策过程中保持平衡,避免了某一大国过度干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美英两国对于苏联不完全信任的态度。
苏联的三票地位在后来的国际事务中,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苏联通过多投一票的方式,成功为自己的盟友争取到了更多的支持。例如,在1951年,当美国企图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的行为污蔑为“入侵”时,苏联联合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通过三票的优势,成功反对了美国的提案。
同样,在1971年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时,苏联的三票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了中国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
然而,苏联的“三票”也并非始终顺风顺水。随着苏联的解体,三票制度的历史逐渐走向终结。
1991年12月,随着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宣布独立,苏联一国三票的历史也彻底走向了终结。
这两个国家的独立,使得原本属于苏联的三票制度也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在联合国的席位。
从历史角度来看,苏联的“一国三票”制度,虽在短期内增加了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但在苏联解体之后,这一制度的历史作用也随着苏联的瓦解而彻底终结。如今,联合国的投票制度依旧遵循“一国一票”的原则,各国的主权平等依然是联合国的重要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