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三国历史的朋友们一定知道,蜀国在经历过汉中之战巅峰后,接连遭遇关羽大意失荆州,陆逊火烧三百里连营这两次重大失败。刘备率领大军亲征东吴,根据史料记载共有4万本部精锐,1万蛮兵助阵。那最多全军覆没的情况下,蜀国也“仅仅”损失了5万兵马,为何战败后刘备就气得白帝托孤,让诸葛亮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呢?
首先我们要纠正一个观念,各位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重大战役,动不动双方就是数十万兵力投入,打一仗下来一百多万人围着一块地方你追我赶,这是不现实的。就像现在许多电视剧导演追求大场面一样,作者罗贯中也需要营造一个又一个宏伟的战役,通过艺术加工来体现三国时战争的残酷。
要知道,整个汉末三国登记在册的人口,也不过才7-800万。这时候有同学就会发问了,我看历史资料里显示,东汉时就是不加上那些羌族、匈奴等投诚的人,巅峰时也有6500万人口呀?为什么你这里才这么点人呢?
这里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国鼎立前的社会现象:从汉桓帝和灵帝执政时期开始,官僚主义贪污现象非常严重,再加上落后的农业生产力遭遇连年旱灾,那叫一个民不聊生,老百姓甚至要易子相食。所以东汉末年爆发的黄巾之乱,正是因为农民吃不饱穿不暖,不得已加入所谓的黄巾军混口饭吃。当然,更是在宣泄自己对朝廷的不满。
为了平定黄巾之乱,朝廷不得已恢复州牧制,允许各地的官员建立军队,各自领兵作战。有了枪杆子,自然也就滋生了军阀割据势力。而且在一切为消灭黄巾军为目标的前提下,各州府的官员甚至可以把军队派到外地去,变相地扩张自己的地盘,强迫其他州府的官员效忠于自己,建立起一个又一个足以对抗中央的军事集团。
群雄割据
所以在黄巾之乱后,群雄割据的局面已然不可改变,像春秋战国时那样的战争频频发起,造成无数军民死伤。更有甚至像曹操一样,为了彻底消灭敌人的意志,在攻克一座座城池后就会开启大屠杀,将一切不支持自己的人赶尽杀绝。
所以到了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魏蜀吴三国人口总计才767万。这下我们再回看夷陵之战,参战双方的兵力投入规模可就要“拮据”一些了。刘备不像《三国演义》里说的有70多万大军,陆逊也拥有和蜀军对等的5万兵力,足以依托长江水线完成防御。双方在陷入持久战后进入到夏天,刘备被迫把军队调入林中避暑,这才给了陆逊一击必杀的机会。
夷陵之战后,刘备率领的5万精锐付之一炬,这可是花了他大半辈子才攒下来的资本。再加上,此前关羽率领的3万荆州军也被孙权和曹操联手消灭,刘备这才对蜀国的未来失去信心,郁郁而终。他本就是半截身子入土的时候,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两块地盘,指挥着可以对抗曹操孙权的大军。现在他失去了所有的军队,难道还要再等几十年,去重新开始吗?万念俱灰之下,他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诸葛亮身上,也不过是美好的幻想罢了。
刘备去世后,蜀国顺势产生了许多叛乱行为。例如南蛮的孟获,上庸的孟达,外带虎视眈眈准备趁机消灭蜀国的曹丕和孙权。也幸亏诸葛亮处理得当,花了5年时间彻底平息内乱,并重新拉扯起一支北伐的队伍。正因如此,诸葛亮每每北伐都小心谨慎,绝不会同意任何冒险的进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