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读过的书很多,但对其中几本书,他有着非同一般的喜爱,其中就包括《水浒传》。据毛主席回忆,他从13岁开始读《水浒传》,前后历经70多年,《水浒传》的各家版本他都熟悉。
那么毛主席是如何评价水浒传,如何评价宋江的呢?他为何要告诫身边的同志,要学习宋江三打祝家庄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毛主席一生嗜书如命,尽管到了晚年,仍坚持每天看书。但在82岁那年,他的眼睛得了白内障,严重时根本就看不清任何东西,没办法,工作人员只能找人帮毛主席念书,他们几番思量后,请到了北大古典文学老师卢迪。
卢迪老师虽生于辽阳,但其祖父是地道的湖南人,或许正因如此,她与毛主席交流时显得格外亲切、顺畅。
有一天,卢迪向毛主席请教,问道:“主席,您是如何看待《水浒传》这部书的呢?”毛主席略作思索,便给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毛主席认为,《水浒传》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以宋江投降这一情节为反面教材,让人们清晰地认识到投降派的本质。他指出,《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只反贪官,却未反皇帝,最终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宋江投降后,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还转而攻打同为农民起义军领袖的方腊。对此,毛主席连用两个“不好”来评价,足见其对宋江这一行为的不满。
毛主席之所以如此评价,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大宋朝的宋徽宗皇帝,虽在铸钱与书画方面造诣极高,可论及治国理政,却是一塌糊涂。在那个皇帝荒废朝政、高官贪得无厌的时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生命安全都难以保障,许多人无奈之下只能落草为寇。而身为农民起义军领袖的宋江,却甘愿成为朝廷的“鹰犬”,去攻打方腊。毛主席对宋江的投降路线和方针,是坚决不赞同的。
回顾中国革命历程,1927年无疑是最艰难的时期。当时,我们的党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甚至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然而,即便身处如此恶劣的环境,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始终坚守原则、信念坚定。在他们的无私奉献和不懈探索下,我们最终取得了今天的胜利。无数革命前辈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献出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毛主席在与他人交谈时,常常借古喻今,提及那段革命最艰难的日子。他曾对外国友人幽默地说,当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逼得他们“上了梁山”,将自己比作梁山好汉,尽显豁达与智慧。
事实上,毛主席对《水浒传》的研究堪称大家。他一生中近七十年都在研读这部书,对书中人物有着深刻的见解,还常常将他们的优缺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就如前面提到的宋江投降路线,毛主席虽不赞同,但也看到了宋江的另一面。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毛主席在与身边人交谈时提到,宋江在攻打祝家庄时,前两次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当而失败。后来,他改变策略,先进行调查研究,摸清了盘陀路的情况,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还在敌人营盘里布置了伏兵,采用了类似外国故事中“木马计”的方法,第三次便取得了胜利。毛主席以这个故事为例,告诫同志们,干革命就要像宋江攻打祝家庄那样,从调查研究入手,才能解决问题。这种从书中汲取智慧、指导实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评书,用“不知疲倦”“废寝忘食”来形容他对知识的渴望毫不为过。他非常注重现实性与能动性的结合,将“学以致用”四个字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他的文学作品、诗词以及与他人的对话中,都能感受到这一点。无论谈论何事,他总能旁征博引,列举出书中的诸多案例,这或许就是人们所说的知识渊博,也是他拥有大智慧的奥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