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君主集权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集中的,尤其是在雍正帝的统治下。雍正帝通过绕过传统的内阁,创立了一个专门处理行政事务的机构——军机处,将决策权集中于自己手中,皇权达到了顶峰。他的这种做法,使得他有足够的能力确保对继承人的控制。
相比之下,唐朝的李世民若只是凭个人喜好立储,没有得到大臣们的支持,继位后的权力斗争可能会破坏父皇的决定。在李世民的时代,虽然他可以私下选定继承人,但如果没有其他大臣的支持,其他势力在皇帝去世后很可能会推翻这份秘密的旨意。最终,皇位的继承可能会面临重大风险。
明朝对嫡长子继承制的坚持,是另一种维稳措施。尽管如此,明朝并没有赋予太子太多权力。皇子成年后通常会被派往地方担任藩王,这不仅减少了太子对皇帝的威胁,也有效避免了兄弟之间的权力争斗。然而,这种制度的局限性在于继承人选是按顺序而非能力来决定的。为了弥补这一点,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发展了内阁系统,并设立了制约内阁的司礼监,通过两者的相互制衡,减少了皇帝的负担,使得即使皇帝能力有限,也能有效地管理国家。
而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则是一种防止内乱的措施。康熙年间,尝试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时,出现了问题。当时,康熙帝立了嫡次子胤礽为储君,但由于下五旗的臣民并不支持胤礽,担心他只代表上三旗的利益,最终导致了“九子夺嫡”的局面。为避免此类局面,雍正帝在继位后选择了秘密立储,确保继承人选在皇帝死后能够顺利继位,而不会引发权力争斗。
雍正帝通过这种秘密立储制度,使得皇子们没有机会在公开场合争夺太子之位,同时限制了皇子的权力。至于皇子成年后,雍正也采取了让皇子到地方就藩的政策,使得皇子们无法在朝廷上积累权力。乾隆帝则进一步限制了皇子的参政空间,甚至禁止他们与大臣建立私人关系,从而避免了潜在的威胁。
此外,若储君不幸早逝,秘密立储制度也能灵活应对。乾隆帝自己就经历了多次储君人选的变动,四位先后被考虑的储君都早夭或早逝,这让乾隆帝深感压力。如果按照古代的继承制度立储,而这些储君又早逝,社会舆论将会造成极大压力,对帝国的稳定也会造成威胁。
通过这种密定储君的方式,清朝避免了朝廷内外的争斗,确保了皇位的顺利过渡。至于新皇帝的继位,通常会在皇帝临终时通过密旨公布,让所有大臣和王子知晓继承人的身份,保证皇位平稳过渡,避免了公开的政治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