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上一次入相还是在乾德二年(964年)。而且那次他是独相,一任就是十年。直到开宝六年(973年)被罢相为止。
赵普被太祖罢相,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是开宝六年(973年),吴越王钱俶写信问候赵普,同时送了十瓶当地的“海味”。赵普刚收到,还没来得及看信,太祖就来了,看到庭前有十个瓶子,非常好奇,问是什么东西?赵普说是钱俶送来的海产。太祖笑着说:“既然是钱俶送来的土特产,一定不错,打开咱们欣赏欣赏!”谁知一打开,赵普立刻就傻了眼,里面装的是整整十瓶瓜子金!赵普吓得赶紧说道:“陛下,微臣实在不知里面装的是这种东西!他写来的信,我都还没来得及看呢!”说完把信拿给太祖看,果然,上面的火漆封印还在。太祖笑笑说:“既然送你的,你就收下吧……”说完就走了。
(赵普)
说起来这件事也怪不得赵普,别人行贿,不管是没来得及还是其它原因,总之他没有受贿。没有受贿,就不能治他的罪。但是,如果赵普不贪财,钱俶也不敢这么大模大样地送他黄金。能够这样送来,多半也是摸到了赵普的习性。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赵普这个宰相的权力也实在太大了,否则,钱俶也不会送他那么重的礼物!
后来又有一件事,终于坐实了赵普贪财和独裁的习性。当时朝廷禁止私自贩运秦、陇一带的大木,规定为皇家专用。赵普却顶风作案,派亲信私运回京师,给自己建造豪宅。却是那位亲信想趁机捞一把,携带一些回京贩卖谋私利,结果被查出来,牵连出赵普。这事最后又捅到太祖那儿。
太祖十分生气,原本要处罚赵普的,最终还是作罢。这时候,包括那个曾指责赵普没有学问的卢多逊等人都群起参奏他,包括他独断专行,贪污受贿等等。太祖虽然并没有立刻惩罚他,但决定扩大参知政事薛居正和吕余庆的参政权力,让他们参与宰执的事务。从此把参知政事这个从唐朝就开始设立的职位提高到副相的地位,以此来分割赵普的相权。
加强中央集权,这是太祖一贯的做法,也是赵普给他出的主意。这种中央集权,不仅仅是削弱武将的权利,也是为了避免文臣弄权。不过,太祖这个人一向宽厚,对属下不错,重感情。在削弱大将兵权的时候,都没有大打出手,而是以商量的办法行事。他的兄弟伙也信服他,配合他规规矩矩把兵权交了出来。所以,在对待赵普的问题上,太祖也是一再宽恕他,原谅他。
到这一年八月的时候,太祖最终还是罢免了赵普,让他离京去河阳三城任节度使。
究竟是谁让宽厚的太祖最后下定决心,罢免这个和他关系最贴切的臣子?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但是从赵普被罢相后给太祖的上书,咱们似乎能嗅到一点气息。赵普在上书中说:“别人经常说我轻议皇弟开封府尹的不是,说我们两人不和,这完全是胡说!皇弟忠孝全德,哪里有什么值得人轻议的地方?”
皇弟指的是赵光义。这话明说的是赵普和赵光义两人关系不错,但是咱们一看就明白了两点:一是他们两人的关系肯定很糟糕;二是赵普的罢相,大约与赵光义在太祖面前说了什么有关。
(大臣递奏折)
史书上没有记载赵普和赵光义两人争斗的那些事情。这个很容易理解,因为那一段历史,是太宗做过手脚的,他自然不愿意拿出来说。这个,咱们在后面还要谈到。不过,从一些零枝碎叶中,咱们还是能看出一些蛛丝马迹的。赵普死后,宋太宗曾对近臣公开声明:“赵普一向与朕有不足,众人所知。”《玉壶清话》又记载,在宋太宗贬谪赵普的政敌卢多逊后,曾对赵普说:“朕几欲诛卿!”《丁晋公谈录》又记载说,太宗登位后说过一句话:“倘若还是赵普在中书,朕也不得此位!”很显然,宋太宗与赵普的矛盾是相当深的,两人的争斗肯定是异常惨烈的。
那他们是怎么争斗的呢?除了历史书有可能被宋太宗动过手脚外,还有可能是他们的争斗是暗藏在地下的。这两个人的心机都很深,都不愿意把自己与对方的矛盾暴露在太祖面前。因此,一开始大约都很少在太祖面前说对方的坏话,而是采用打击对方势力范围的方式暗中进行着。但是到了后来,赵普显然坐不住了,他在太祖面前说赵光义的不是多了起来,而赵光义始终没怎么说。这也惹得太祖反感,觉得赵普在离间他们兄弟的感情。赵光义呢,他沉默着,一直在等机会。当他觉得太祖还很信任赵普的时候,他绝不会多说。即便要参劾,也是指使卢多逊这样的人。他自己绝对不会出面。等到赵普的诸多不是惹恼了太祖,让太祖不再信任他的时候,赵光义才给予赵普致命一击,最终把他撵出朝廷。
赵普最终肯定也明白了这一点,知道自己绝对不是赵光义的对手。这让他气恨难平,给太祖的上书,说自己与赵光义的关系时,语气中明显有一种恼羞成怒的意味。
(皇帝看奏折)
公正地说,赵普虽然盯住赵光义要和他斗,但显然不完全是出自个人利益。不完全是权利的争夺,更多的则是出于从维护太祖的目的出发,提醒太祖对他兄弟多留个心眼,告诉太祖他的兄弟赵光义有着多大的野心。赵普对太祖忠心耿耿,在太祖执政的时候,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惜的是,一者,赵普干的是一件笨事。清官难断家务事,何况关于皇位继承的事情。再加上太祖是一个忠厚长者,对自己的兄弟向来爱护有加,所以赵普的提醒确实是吃力不讨好。再者,赵普本身不过硬,也许是独相时间太长了,而太祖在很多事情上都会听他的意见,所以他就经常自己做主,又不太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得罪人不少。再加上他确实也有些贪财,所以身上的把柄特别多。如果不是太祖一直护着他,他可能早就被赶出京城了。这样一个人,他怎么斗得过心机深沉的赵光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