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过电视剧《走向共和》,可能会记得其中有一幕,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列强宣战的场景。正是因为她做出了这个错误的决定,最终导致了八国联军的入侵北京,并将大清王朝推向了灭亡的边缘。
这件事发生在光绪二十六年的五月,那时慈禧已经执政了39年。从一个年轻寡妇到如今的中国实际掌权者,她经历了无数波折,堪称政治女强人。按理说,慈禧应当非常清楚时局的危机,绝不至于做出如此愚蠢的决策。那么,是什么导致她走到了这一步呢?
根源:支持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之所以会入侵北京,最直接的原因是义和团运动。光绪二十五年底,慈禧太后发布了一道偏袒义和团的诏令,内容大意是:“各省乡民组织义和团自卫,保护家园,符合中华传统的守望相助,若能安分守法,亦应放任其自便。”她本意是想借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来对抗列强,却没有料到义和团会因得到朝廷的支持,变得极其暴力,肆无忌惮地攻击洋人。
当义和团进入北京后,短短几天之内,北京几乎变成了他们的天下。据史料记载,整个城市陷入了火海,数十万人在街头横行,抢劫、杀戮不止,造成了极为惨烈的局面。这段描写虽然有些夸张,但可以看出,义和团的行为不仅让洋人遭遇灾难,也使得北京的百姓陷入了深深的恐慌。
各国列强的反应
就在义和团横行北京之时,列强已开始策划对中国的军事打击。光绪二十六年二月,英、美、德、法、意五国联合向清政府发出照会,要求慈禧太后发布命令,严厉剿灭义和团。紧接着,英、法、美、德四国公使又发照会要求清政府在两个月内完成这一任务,否则他们将派兵进入山东和直隶(今天的河北),代为“剿平”。
列强要求调兵入京的做法显然是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也违反了国际公约。中国的总理衙门虽然进行了抗议,但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最后,慈禧不得不勉强同意列强的要求。
二月十三日,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的指挥下,从大沽口登陆,随后乘火车进入天津,开始进攻北京。到二十一日,列强正式向大沽口炮台发起了攻击,这标志着列强宣战的序幕。
显然,这场战争并非完全是因为义和团,列强早已预谋好了。这些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就开始不断扩张,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进一步剥削中国,无论慈禧是否宣战,这场战争注定是无法避免的。
慈禧的决断:四个无理要求
随着局势的加剧,列强向清廷提出了四个极为苛刻的要求。慈禧太后意识到,若不做出坚决反应,中国的主权将彻底丧失。
这些要求分别是:
1. 迫使中国皇帝迁居他地,实际上是要求废除清朝,改换朝廷。
2. 代收各省的税款,这意味着列强将控制中国的财政。
3. 掌控中国的军事力量,列强甚至提出要直接接管近百万大清军队。
4. 强迫慈禧彻底退位,让光绪成为名义上的皇帝,实际上成了他们的傀儡。
这些要求引起了慈禧的极大愤怒。她深知,如果这些条件被接受,大清将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自己和光绪的权力将被彻底剥夺。因此,慈禧最终决定拼死一搏,宣布向列强宣战。
宣战决定
在朝堂上,关于是否宣战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许多大臣因主战或主和而争论不休,但没有达成共识。最终,慈禧站出来,发表了决战的宣言,强调她为了国家的未来不得不采取行动。
她宣布:“今天发生的事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作为国家的保护者,我不得不作出宣战决定。若事后江山依旧无法保全,我将承担责任,而不是归咎于任何人。我要守护祖宗三百年的基业。”
五月二十五日,朝廷发布了正式的宣战诏书,向十一国列强宣战。诏书中写道:“列强欺凌我国家,侵犯我领土,剥夺我人民的财产。朝廷若一味迁就,敌人将更加嚣张,欺压百姓,侮慢我神圣,宁可力争到底,决一死战。”
然而,尽管慈禧决意一战,面对列强的军事力量,大清的命运已然注定。甲午战争后的失败,证明了大清的军事力量远远不足以抗衡强敌,中国的深渊似乎无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