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正统五年(1440年)十二月,朝廷收到一封来自韩王朱冲(火或)的奏疏。朱冲在奏疏中说明,自己长期身患疾病,久治不愈,身体虚弱到难以承担繁重的礼仪活动,恳请朝廷允许由其庶长子、开城王朱范圯代为执行礼仪。明英宗十分重视此事,于当月初七回书表示同意,并特别强调朱冲是国家非常倚重的贤德亲王,期盼他能好好调养身体,早日恢复健康。
“乙亥,复韩王冲(火或)书曰:承喻婴疾未痊,庆贺之礼欲令开城王代行。具见恭谨之心,继今一应行礼,皆如所喻。叔祖宗藩至亲,夙著贤德,国家所倚重者。惟善加调摄,早见康和,以副亲亲之念。”(《明英宗实录》)
朱冲时年44岁,身患重疾能否度过这一难关成为了朝廷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开城王朱范圯是否会继位成为韩王,也成为了公众的关注话题。
朱范圯(音“yi”),生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曾孙,也是韩恭王朱冲(火或)的庶长子,母亲为邓氏。虽然他在韩恭王的众多儿子中排名长子,但由于前两个兄长夭折,实际是第三子,才得以居长。
宣德六年(1431年)十月,年仅12岁的朱范圯与四个弟弟一同被赐名。正统二年(1437年)五月,已年满18岁的朱范圯与弟弟们一同封王,封为开城王。次年九月,朱范圯与兵马副指挥郭斌之女成婚。
正统五年(1440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韩王朱冲(火或)在经过长时间的病痛折磨后逝世,享年44岁,治国29年。朝廷追赠他“恭”谥,并赞扬他“孝友恭俭,乐善循理,著闻中外”。
韩恭王共有七子,其中两个长子夭折,其余五子包括:开城王朱范圯、西乡王朱范(土卬)、平利王朱范壑、褒城王朱范堮(音“e”)和通渭王朱范墅。五人都为庶出,其中朱范圯作为长子,且已获得英宗的同意代行父亲的礼仪,因此继位成为韩王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然而,事情却发生了转折。
正统六年下半年,朱范圯的两位叔叔——襄陵王朱冲炑(音“mu”)和乐平王朱冲烌(音“xiu”)突然向朝廷上疏,表示朱范圯并不适合继承韩王之位,要求从韩恭王的子孙中选贤任封。这一上疏背后,是两位叔叔对朱范圯行为的不满,认为他不配继位。
同时,王府的典仗傅贵也奉命向陕西官员传达此事,宣称朱范圯不仅没有才能,而且曾有违法乱纪的行为,这使得两位叔叔决定采取行动,要求更换继承人。傅贵作为王府典仗,职位正六品,负责宫廷仪卫事务,他的权力地位仅次于主要官员,因此他能参与这件事表明了两位叔叔在韩藩中的重要影响力。
朱范圯显然没有坐视不管,立刻反击,表示自己无罪,恳求皇帝为他主持公道。事实上,朱范圯在父亲生前的表现并无大错,但在韩恭王去世后,可能在主丧期间有所懈怠,虽不足以称之为无礼,但也犯了不少小错。正是这些小错,使得两位叔叔决定提出“选贤”之议,试图借此替换朱范圯。
在大明历史上,的确曾有类似“选贤”替代的例子。例如宣德九年(1434年),蜀僖王朱友壎薨逝,蜀王的继承问题便出现了选贤之争,最终继承者由另外一个支系的后代接手。这一历史背景无疑为朱冲炑和朱冲烌的行为提供了依据。
面对这一波风波,明英宗决定充当调解人。他首先给朱范圯回信,表示虽然两位叔叔提到“选贤”,但并没有恶意,也未说“诬奏”之事,英宗认为,这不过是他们为家族未来所作的努力。此外,英宗还明确表示,太祖高皇帝早已在《祖训》中规定了嗣封之事,既然是你的就不必担心。
他又给襄陵王和乐平王写信,表明侄子虽然有错,但作为叔叔应当以教导为主,不可轻易动用“选贤”的方式,毕竟这种做法只会引来外界的议论,甚至笑话。
“近奏欲选贤者嗣封王爵。嗣封之事,太祖高皇帝《祖训》已定,非后人所得移易。叔祖于恭王至亲,其子有未善者,皆当尽诚善诱,以成其德。岂可輙有异言,以贻下人讥议。自今慎之。”(《明英宗实录》)
这一系列举措成功平息了韩藩内部的争斗,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平息后,典仗傅贵因参与其中被判杖刑,成为了这一事件中的“最倒霉”人物。
正统八年(1443年)五月,朝廷正式册封朱范圯为韩王,同时册封其妻郭氏为韩王妃,朱范圯终于成功继位。
尽管他终于继承了韩王的职位,但这次权力过渡所带来的心理阴影并未消除。为了平息内部的不满,他开始了一系列收拢人心的措施。年内,他要求朝廷批准将韩藩长史职位提升,并将其升任为右长史,这一举措赢得了朝廷的支持,也让他在韩王府内部获得更多支持。
然而,就在朱范圯终于开始收获成果时,不幸发生了。
正统九年(1444年)五月,韩王朱范圯突发疾病,年仅25岁便去世。朝廷为其追谥“怀”。他的去世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并不罕见,但也引发了一些质疑。特别是他的三弟平利王朱范壑,他在听闻大哥去世后,迅速上奏朝廷,表示大哥可能死于不明原因,怀疑有外力干预。
朝廷对此事件给予了高度关注,派出重臣核查,最终确认朱范圯死于阴厥病,而非他人所害。经过一番调查,平利王的质疑被认定为无根据,朝廷也给了他一定的训诫。
随着朱范圯的去世,韩王之位再次陷入了争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