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诚挚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不仅能便于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带给您不一样的互动体验,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现如今,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已经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其他领域,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往往因两国的共同利益而变得紧密。虽然如此,但在联合国成立之初,美国全力支持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同时,英国和苏联却对这一提议持反对态度。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当时美国会这样力挺中国,而苏联又为何如此排斥呢?
联合国于二战结束后不久正式成立,旨在维护全球的和平与秩序,至今已经存在了多年。然而,国际组织并非第一次出现在人类历史上。回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创建了国联,试图通过这个组织来维持世界秩序。然而,由于国联充斥着帝国主义的元素,根本无法有效应对全球性的问题。中国作为国联创始国之一,曾满怀期望地投身其中,然而在1930年代,日本的侵略行为让中国无数次寻求国际社会的调解,然而国联却对此视而不见,冷漠至极。更有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国吞并奥地利等事件,国联在这些问题上的表现也是充满软弱与无能。最终,二战爆发,世界各国意识到,必须要有一个新的国际组织来承担全球秩序的重任。然而,由于战火蔓延,战争局势也未曾明朗,很多国家并未立即着手进行相关的行动。
到了二战后期,随着欧洲战场形势的逆转,尤其是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失败已成定局。美国与英国开始谋划联合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以应对战后世界的重建。这一想法最早由美国提出。回顾历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曾提出建立类似的国际组织——国联,但因为当时的英国和法国的操作,导致国联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这次的联合国设立提案中,美国力图确保自己主导,避免重蹈覆辙。
当时,美国提出的联合国设想中,除了推动战后重建的目标,还有几个重要的战略意图。首先,美国意识到,二战后世界的格局将会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英国的衰退和法国的战败,决定了美苏将成为新的世界领导者。因此,为了避免新的全球性冲突,提前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显得尤为重要。其次,美国非常清楚,亚洲的局势也需要得到控制。由于日本的崛起,二战中美国在亚洲遭遇了不小的挫折,因此希望通过建立联合国,能够培养一个亚洲力量来牵制日本等国家的威胁。最后,尤其在欧洲问题上,美国的战略重点始终在于欧洲,因此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设立一个由美、英、苏、中四国共同管理的国际组织,来维持全球的平衡。
然而,美国的提议在英苏两国中并未获得完全的支持。虽然三国是同盟关系,但对中国是否应当加入安理会的问题上,英国和苏联各自有着不同的立场。特别是丘吉尔,坚决反对中国在安理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他看来,中国当时并不具备与英美苏平起平坐的资格。虽然中国是二战的主要战场之一,甚至为战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因国内经济、工业和军事的落后,英国认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并无足够的实力和影响力。更何况,英国当时仍占有香港,中国若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就意味着与英国平起平坐,这对丘吉尔来说,无疑是一种威胁。因此,丘吉尔对这一提案持坚定反对态度。
面对丘吉尔的反对,美国开始深思,意识到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个问题,英国可能会导致新国际秩序的裂痕,特别是在与苏联的博弈中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局面。美国随即与英国展开了进一步的磋商。通过一番深入的对话,最终美国向丘吉尔阐明了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潜力。美国指出,虽然中国当时相对较弱,但其广袤的领土、悠久的历史以及庞大的人口,意味着中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历史上的衰退并未让中国消失,反而每次都能在困境中快速恢复。因此,将中国纳入国际组织,不仅是当下的战略需求,更是对未来全球平衡的长远布局。
而苏联方面,斯大林的态度则更加复杂。虽然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不容忽视,且斯大林本身对建立战后国际秩序充满兴趣,但他对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反对,主要是出于对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在斯大林眼中,只有美英苏三国具备引领全球秩序的实力。中国虽然为抗日战争付出了巨大牺牲,但军事力量和工业水平相对薄弱,无法承担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苏联在二战期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此对于国家安全的保障尤为重视,尤其是在东欧地区的战略布局。中国的加入意味着苏联在未来的外交博弈中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
然而,尽管斯大林对中国加入安理会提出了反对意见,美国并没有放弃。最终,美国提出了让步措施,并与苏联达成了协议。在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终于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尽管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中国经历了极其激烈的国内斗争,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逐步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一员。尤其是随着中国硬实力的提升,最终在1971年重新获得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这背后,凝结着无数中国人民的辛勤努力与牺牲。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朝鲜战争到国际间的博弈,中国的五常席位是以鲜血和汗水赢得的,是凭借着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才最终获得了这一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