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总吨位统计,全球新造船订单中超过半数的船舶已具备使用替代燃料的能力,但当前全球运营船队中仅有不足10%的船舶采用了此类绿色技术,凸显出航运业“绿色转型”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OECD发布的《造船业在海事脱碳中的作用:技术发展与政策措施的影响》报告指出,当前市场更倾向于“燃料选择灵活性”,其中LNG动力船舶在新订单中占据主导地位。
按总吨位计算,LNG动力船占订单总量的37%;其次为甲醇动力船,占9.7%;氨动力船占0.55%;电池、混合动力或核动力等新兴技术在某些特定船型中也越来越受关注,但其总体应用率仍低于1%。
从设计和建造能力的集中度来看,中国造船企业在替代燃料船舶订单中占据主导地位——按修正总吨(CGT)计算占比达47%,韩国以42%的份额紧随其后。报告指出:“甲醇和氨动力船舶的建造主要集中于中国、韩国和日本,而生物燃料动力船舶的生产国和制造商则呈现多元化格局。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发动机设计企业在替代燃料船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为现有船队及订单中65%以上的替代燃料船舶提供技术方案。”
此外,船舶改造市场呈现强劲增长态势。自2020年以来,采用节能技术(EST)进行升级改造及进行替代燃料改装的船舶数量显著增加,增幅超过一倍。这一趋势突显了航运业在现有船队脱碳改造方面的加速推进。
但这类环保改装在整体船舶维修和改装市场中占比仍不足1%。OECD政策分析师EmilieBerger与资深经济学家Laurent Daniel在报告中指出:“欧洲和中国船厂在替代燃料改装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中国船厂在螺旋桨和船体节能技术改造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替代燃料改装主要集中在客船,节能技术改造则多见于散货船和集装箱船。”
报告还警示了一个潜在瓶颈:燃料改装耗时远超其他改造类型平均多出45天,随着市场需求增长,可能引发改装能力瓶颈问题。
全球造船业建造低/零排放船舶的能力正在提升。截至2024年,已有82家船厂具备建造替代燃料动力船舶的能力。过去10年间,能建造此类船舶的活跃船厂比例持续增长——2023年各船型比例在7%至36%之间。但这一进程并不均衡。OCED报告作者Berger和Daniel指出:散货船和油轮在技术应用方面进展滞后,而替代燃料动力集装箱船和邮轮的建造船厂占比显著更高。目前LNG仍是主流技术,甲醇燃料船舶的建造量也呈现快速增长。
报告同时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低碳海事技术专利申请活动的年增长率正在放缓。作者强调:“尽管航运业脱碳压力持续加大,但低碳技术在海事领域专利申请量中的年度占比峰值出现在2010至2015年间。”这一数据突显出航运业创新动能与减排紧迫性之间的脱节。
从技术创新的地域格局来看,欧盟和日本曾在低碳海事技术专利领域长期领先,但过去5年中国专利申请量显著攀升,已超越其他主要创新国家。
替代燃料储存与加注设施的建设进度仍是关键制约。尽管“全球替代燃料储运设施规划持续推进,但实际落地仍显不足”。报告作者指出:“船用甲醇和氨燃料基础设施多处于规划阶段,在燃料生产、供应链建设、港口配套及安全标准等方面仍存重大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