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婧 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
5月13日清晨,四川岳池曲艺百花园项目工地已是一派繁忙景象,钢筋工、支模工有序进入施工区域,分散在11栋主体建筑间开展作业。
钢筋水泥浇筑的不仅是建筑,更是曲艺文化的现代容器。作为全国唯一的“曲艺”主题园,该项目规划以“宫、城、郭”为空间架构,建筑群集唐风形制与宋韵神髓于一体,将岳池曲艺基因深植于砖瓦之间。
这种古今交融的设计理念,正源自岳池作为中国西部首个“曲艺之乡”的深厚底蕴。清朝县志记载“一骑琵琶弹市里,千家灯火照山前”就是岳池曲艺的真实写照。如今有竹琴、清音、荷叶等20多种传承的曲艺形式得以延续。
曲艺,这种历史悠久的舞台形式,缘何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纳和喜爱?如今,岳池曲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着眼“后继有人”“守正创新”“形成风尚”发力,让岳池曲艺从“非遗活化石”到城乡“新潮流”。
“后继有人”:“青黄不接”到“老中青人才梯队”
5月9日18时20分,岳池县实验学校操场上,42名“10后”的孩子在县曲协副主席刘建军的指导下排练多曲种融合节目《银城欢歌》。孩子们随着欢快的节奏,反复练习打连厢和敲盘子的动作,为庆祝六一儿童节做准备。
5月9日,岳池县曲协副主席刘建军进校园指导孩子敲打盘子的动作要领。
“敲打盘子时注意左手持盘,注意手握连厢中部,利用手腕控制动作……”刘建军不时穿梭队列间调整孩子们的动作。作为负责曲艺进校园的核心师资,刘建军每周辗转岳池师范附属小学、东湖幼儿园等,开展校园兴趣班专题培训,让千年曲艺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10后”学习曲艺、表演曲艺是“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的一个生动注脚。这样的传承已在全县铺开:岳池县开设“曲艺流动讲堂”,邀请牡丹奖得主、国家级(省级)曲艺名家现场授课,并在学校开设“曲艺兴趣班”,推广曲艺课间操,让青少年成为曲艺传播生力军。
“岳池现有竹琴、清音、荷叶等20多种曲艺形式,抓好曲艺传承是关键。”岳池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罗红云介绍,岳池曲艺既要出作品,也要出新人、出名人。
为此,该县遴选中青年曲艺人员拜师省内外曲艺名家学艺,着力培育曲艺领军人才,岳池文艺工作者罗捷获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
5月12日,罗捷在岳池县“非遗”中心排练清音《两匹马》。
同时,创新实施曲艺人才“薪火”计划,实施一名曲艺人才“一对一”培养一名幼儿,加速培养曲艺后备人才,不断壮大曲艺传承队伍,夯实曲艺传承根基。
搭建平台练兵。该县先后派出了100人次以上参加了中省市县组织的专题培训,学习了曲艺传统文化的守正和创新理念,明晰工作思路。先后组织了县曲协与四川彭州、遂宁、巴中以及重庆走马、陕西西安、河南宝丰、海南临高县等地交流学习,在不同地域不同剧种、曲种之间搭建了同台竞技、互学互鉴的平台。
县曲协主席寇正荣仍清晰记得十年前岳池曲艺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中青年人才断层严重,观众多为银发群体。如今,通过系统性“传帮带”培养机制,岳池县曲艺人才结构不断优化,老中青人才梯队已初步形成,青年占比提高至30%。受众层次和年龄结构有所改善。
岳池曲艺传承生命力尽显:目前,全县培养曲艺人才200余名,发展曲艺队伍150余支,成立全省首个县级曲艺团,16个曲艺种类纳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守正创新”:老腔新韵唱响“岳池故事”
5月12日上午10时,在岳池县“非遗”中心二楼演艺厅传来婉转清音。琵琶与扬琴和鸣,高胡同二胡等传统乐器应和,省曲协副主席、县曲艺团团长罗捷正带领团队打磨四川清音《两匹马》。
5月12日,罗捷在岳池县“非遗”中心排练清音《两匹马》。
这部以输变电工人奋斗故事为蓝本的曲艺作品,历经三年数十次修改,即将代表四川角逐第二十届全国“群星奖”。
近年来,岳池曲艺人以破竹之势征战中省展演与比赛,先后斩获四川巴蜀文艺奖、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等10余项殊荣,获奖数量在全省县级曲艺团体中名列前茅。
在排练间隙,这位深耕曲艺十五载的传承者道出曲艺文化发展密钥:“要让千年曲艺唱响新时代,既要守住传统的魂,更要抓住年轻人的心。”
岳池曲艺团定期组织“头脑风暴”,将网络热词融入唱词,用短视频传播经典选段,甚至尝试将流行元素与传统乐器混搭,让情节设计、人物塑造更加鲜活,更能与观众产生情感连接。
岳池曲艺人的创作笔触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紧贴时代脉搏。从展现川东农家风情的《岳池农家》,到弘扬红色革命精神的《红杜鹃》;从讲述“七一勋章”获得者的《埋名英雄柴云振》,到反映农村移风易俗的清音《小姑出嫁》,200余部正能量作品构筑起曲艺创作的“岳池现象”。更令人振奋的是,荷叶《秋江》的唱腔已飘洋过海,在法国等国际舞台惊艳亮相。
这座千年曲乡的开放胸襟,在“岳池杯”全国曲艺盛会中体现得尤为显著。2011年,以“岳池杯”命名的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活动正式落地岳池,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盛会聚齐姜昆、刘兰芳等名家大师,汇集全国60余个曲艺之乡的150支队伍,将原本的县域文化活动锻造为行业标杆,呈现专业化、常态化、品牌化态势。
如今,“岳池杯”已成为全国曲艺界的盛会,通过这一盛会,岳池曲艺从地方特色走向全国,岳池曲艺之乡的名片更加闪亮。
“形成风尚”:曲艺基因融入“城乡肌理”
在岳池县顾县镇顾兴社区,有一支40人左右的曲艺草根力量正在蓬勃生长。他们常常在川主庙戏台排练,并将曲艺爱好“变现”,承接周边寿宴、婚宴等商业演出,能演出连响、盘子、清音、快板等10余个曲种,去年以来已创收10万余元。
“过去镇里连一支职业曲艺团队都没有,如今曲艺骨干已超40人并组建了顾县曲艺队。”顾县镇宣传文化中心相关负责人王勇说。作为广安最早一批省级曲艺社区,如今已发展曲艺爱好者多达300余人,曾经的业余演出队正演变为专业化演艺团体,用“曲艺+红白喜事”模式打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毛细血管。
这股风尚的背后是精准的政策“活水”浇灌。王勇称,作为曲艺阵地,政府安排了专项经费,提档升级川主庙曲艺戏台,购置服装和道具,不定期安排专业老师授课,为曲艺爱好者过把“戏瘾”搭建了舞台,拓宽了增收途径,实现了传承、创收两不误。
在岳池,曲艺正从“戏台”向“全域”流淌。今年岳池县持续开展“大地流彩 乡村振兴”主题巡演,用两年时间走进所有乡镇、社区,把文艺大餐送到百姓院坝,百姓家门口,让百姓“有戏看,看好戏”。
与此同时,把曲艺元素融入城乡发展“肌理”:建成一批曲艺乡镇、曲艺社区、曲艺学校、曲艺传习基地,曲艺大牌坊、曲艺文化主题公园等更是成为城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乡村曲艺戏台、景点曲艺观赏体验区让“戏台搭到了院坝里,老曲艺变成了新时尚”。
既用老戏台守住曲艺的魂,也用新舞台抓住年轻人的心。岳池充分挖掘曲艺文化资源,建设全国唯一的“曲艺”主题园——曲艺百花园,内设曲艺博物馆、文化演艺等业态,“大、中、小”三个曲艺剧场计划每年演出1000场次,能满足全国不同曲艺剧目驻场演出。
当前,岳池曲艺已跳出传统舞台的边界,化作可触可感的文旅基因,在景区流量的助力下,焕发出时代活力。“处处有戏、时时可赏”的新风尚正在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