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自重返白宫以来,特朗普又一次把政治变成了个人秀场,这一次他打起了“地名”的主意,把地图当作宣传工具,将整个地理世界当作自己的名牌帝国进行重塑。5月8日,由共和党主导的众议院正式通过特朗普的提案,将“墨西哥湾”更名为“美国湾”。与此同时,美国媒体爆料,特朗普还计划在即将到来的沙特访问中,宣布将“波斯湾”更名为“阿拉伯湾”。一个国家的总统,居然把国家的权力当作涂改液,企图凭一纸命令篡改地理常识,这种行为不仅荒谬,更透露出深层的文化霸权与地缘政治操控意图。
这绝不是特朗普首次把“命名权”当作政治工具。从地产大亨时期疯狂将“特朗普”标签贴在各类建筑上,到执政后亲自为边境墙命名为“特朗普墙”、将第六代战机项目命名为F-47,甚至动用总统权力恢复“麦金莱山”的旧称,他的命名狂热贯穿商界、军界、政界,实质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性强占。这种病态执念折射出的,不是对“名字”的热爱,而是对“控制”的渴望。他要的不仅是墙、山、海的实际存在,更是它们背后象征的权威、主导与支配。
将“墨西哥湾”更名为“美国湾”,说白了就是对拉美国家的一种“话语占领”。墨西哥总统辛鲍姆第一时间怒斥这一命名是“对联合国决议的践踏”,并起诉了地图服务商谷歌。这一举动,已不是简单的地理纠纷,而是赤裸裸的外交挑衅和文化入侵。在特朗普眼中,南美是美国的“后院”,只要他一句话,整片海域就该改姓“美”。这套逻辑是殖民主义的翻版,是“新门罗主义”下的傲慢演绎。他不关心墨西哥是否接受,也不在乎国际法的共识,只在乎“美国优先”能不能在地图上也刻下印记。
而“波斯湾”更名为“阿拉伯湾”的政治算计就更为露骨。虽然“波斯湾”作为联合国官方地理名称早已确立,并获得历史文献与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但特朗普执意要在这个“称谓”上做文章。他的算盘打得极响:借迎合沙特、阿联酋等阿拉伯盟友的“命名诉求”,进一步巩固中东利益同盟,借此换取在伊朗问题、巴以冲突等敏感议题上的支持。特朗普一边向阿拉伯国家兜售美国的政治保护,一边用改名的方式羞辱伊朗,试图在文化和外交层面双重压制对手。
更荒诞的是,在这个全世界都能轻松获取历史地图和公开资料的时代,特朗普仍然妄图以一己之力改写历史记忆。他可能真的认为,只要在国会里按下按钮,地球仪就会随之旋转,海湾的颜色和名字就能随着总统的幻想而重塑。但现实却给了他响亮的耳光。伊朗立即发起全球社交运动,以古地图、历史档案、联合国文件为证据,捍卫“波斯湾”的命名权,这场文化反击迅速获得中东乃至国际舆论的支持。而美国国内的批评声音也未曾停歇,从前国务卿到高校地理专家纷纷谴责这种“词汇帝国主义”是“幼稚而愚蠢的政绩秀”。
然而对特朗普而言,这正是他惯用的政治操作路径,以极低成本制造争议,以最强调门吸引眼球,再用民族主义的烈焰掩盖政策无能与外交失败。地名之争背后,是特朗普政治话术的操盘术。他明知这些更名不会被国际接受,却仍要推进,因为对他而言,这些“胜利”的幻象,只要足以满足国内民粹主义群体的情绪需求就够了。对那部分崇拜“强人”话术的选民来说,“美国湾”“阿拉伯湾”代表的不仅是名字,而是他们幻想中的“国力回归”“主权高地”。
特朗普将命名等同于主权,企图借文化重命名完成现实世界的再占有。这种“命名即征服”的思维,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暴力,是权力对话语的彻底绑架。在这场荒诞剧中,地图不再是知识的产物,而是宣传的战场;地名不再是文明的沉淀,而成了政治的战利品。当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以修改地名为荣耀,那国家的政治视野也就被自恋的镜子反射得扭曲变形。
结局会怎样?特朗普或许还能在一小部分地图上强行贴上“美国湾”“阿拉伯湾”的标签,也许还能唤起一些支持者的喝彩与转发,但正如地理学家所言:“地图不需要总统批准,它只需要时间和共识。”特朗普终将发现,世界不以他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历史也不会因他涂改而改变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