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已经连续七年稳居全球最大产油国的宝座。今年,美国的原油日产量已经突破1320万桶,远超沙特和俄罗斯,持续保持全球第一的位置。这些油源主要来自德克萨斯的盆地和阿拉斯加的油田,持续不断地生产着原油。
美国的产量本应足以让其实现能源独立,但情况却出乎意料。尽管国内石油产量如此庞大,依然需要每年花费巨额资金从其他国家进口原油。那么,为什么这个油井遍地的国家还需要进口石油呢?是因为不舍得使用本国的资源,还是背后有更复杂的考虑?
美国的能源崛起始于页岩油革命。在过去十年里,美国的石油产量增长了超过250%,成功从一个依赖他国能源的国家,变身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从2018年起,美国的日产量超过沙特和俄罗斯,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居世界第一。2023年,美国日产量达到1290万桶,占全球总产量的近五分之一。
从储备来看,美国已探明的可开采石油储量超过440亿桶,再加上其战略石油储备(SPR)保持在超过4亿桶的水平,总容量超过7亿桶。美国的“油底子”无疑相当厚实。此外,美国也已成为石油的净出口国,每天向欧洲出口的原油接近200万桶,亚洲的印度和韩国等国也在进口美国的石油。
理论上,美国的产量如此庞大,应该早就足够自给自足,但实际情况却是,尽管大量出口,美国仍从国外进口大量石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美国每天从国外进口600万到700万桶原油,主要来自加拿大、墨西哥、沙特和伊拉克等国。2023年,美国的石油进口总额达1820亿美元,虽然比前一年略有下降,但依然位居世界前列。2024年,随着能源价格波动,这一数字预计还会回升。
对于许多人来说,美国这种“自给不自足”的做法让人困惑:既然国内油气资源丰富,技术和市场体系也已完善,为什么还需要大规模进口呢?
事实上,美国这么做是基于经济和战略的考量。首先,美国虽然产油丰富,但页岩油的开采成本相对较高,且油质较难炼。美国的页岩油开采和传统石油不同,需要依靠高技术的水力压裂,开采成本较高,平均每桶需要55到65美元,而沙特等中东国家的油成本不到一半。美国的炼油设施也大多是为处理进口的重质石油而建,改建设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从加拿大和中东进口便宜、适合炼油的重油,成为了一个相对更经济的选择。
除了经济因素,美国也将石油视作国家安全的筹码。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系统是全球最大的,常年储存着数亿桶石油。这些石油不是为了日常消费,而是为了应对战争和经济危机等特殊时期。比如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利用其能源优势稳住了国内市场,并通过出口支援欧洲,借此换取外交筹码。在这期间,美国的石油公司,尤其是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赚得盆满钵满。2022年,埃克森美孚的净利润就达到了557亿美元。
另外,美国的石油进口也有明显的外交目的。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能源贸易网络,从加拿大、墨西哥进口石油是为了巩固北美经济一体化,从沙特和伊拉克进口则是为了维系与这些国家的盟友关系。这些看似是商业往来,实则是美国政治战略的一部分。美国不会轻易切断这些进口,因为这会削弱其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
更巧妙的是,美国不仅出口石油给盟友,还通过这种方式让盟友依赖其能源,从而加强对盟友的控制。比如韩国,2024年从美国进口了1.6亿桶原油,成为美国在亚洲最大的石油买家。
此外,美国国内对于页岩油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关注,尤其是水污染和地表破坏的问题。今年1月,特朗普宣布美国将重新退出《巴黎协定》,引发了许多国家的不满。在这种背景下,国内的环保压力和对页岩油开采的反对声音越来越大。为了减少这些问题,美国政府选择减少页岩油的开采,并通过进口石油来“外包”这些环保和政治压力。
综上所述,美国之所以大量进口石油,并非是因为不舍得使用本国的石油资源,而是因为从经济、战略、安全和环保等多方面的考虑,进口石油更符合其利益。然而,随着全球能源多极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国家开始重视新能源,美国的能源霸主地位可能会逐渐衰退。如果美国继续固守这一霸主地位而不做出改变,可能会在未来被时代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