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9年以来,美国一直力图控制伊朗。然而,尽管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因伊朗高原那复杂而险峻的地形,使得美国在实际行动中始终未能取得突破。相比之下,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介入效果并不显著,阿富汗的军事力量远不及伊朗,且地形条件也难以征服,伊朗的高原地带更是让任何进攻者都倍感挑战。如果从另一角度审视,美国曾多次将目光投向波斯湾,但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这些尝试就像是在对扎格罗斯山脉这道天然屏障不断碰壁。若美国深入研究历史,尤其是蒙古帝国征伐木剌夷国的过程,或许能对伊朗的地理优势和抵抗力有更深的理解。
在经历了蒙古的第一次与第二次西征之后,蒙古大军成功摧毁了花剌子模和东欧各国的力量,疆域扩展至中亚和欧洲,然而在中东,尤其是伊朗高原上的木剌夷国,始终没有屈服。在实现成吉思汗父亲遗志的过程中,蒙哥汗制定了双管齐下的战略,亲自指挥进攻南宋,而将西征任务交给了他的弟弟旭烈兀。这一战略不仅标志着蒙古历史的第三次西征,也为蒙古帝国的最后一次西征奠定了基础。
旭烈兀是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的同母弟弟,兼具非凡的勇气与智谋。他带领蒙古大军征战西方,但木剌夷国的顽强抵抗与伊朗高原的恶劣地理环境让这场征途充满艰辛。伊朗高原,也被称为波斯高原,位于中东地区,平均海拔高达1000至1500米,是一片崎岖且复杂的土地。其地形由多个盆地和山脉构成,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和防守优势。
伊朗高原从西北的里海一直延伸到东南的俾路支,横跨近2000公里,形状大致为斜三角,周围被雄伟的山脉环绕。首先,位于里海一侧的是厄尔布尔士山脉,这一山脉与土库曼斯坦的卡拉库姆沙漠相望;其次,东部的加恩山脉与萨哈德山脉将伊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隔开;而在南部,波斯湾与阿曼湾沿岸则被高耸入云的扎格罗斯山脉包围。这一高原的四面山脉构成了坚不可摧的天然屏障,使得外界的水汽无法进入,从而导致内陆严重荒漠化。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木剌夷人磨砺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格。面对来自蒙古军的进攻,唯一可以突破的通道便是东北山脉的缺口,今天的“呼罗珊”地区,蒙古军队正是从这里入侵伊朗高原。
广义上的“呼罗珊”地区,不仅包括伊朗的部分地区,还横跨了土库曼斯坦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作为伊朗与中亚的接壤地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古代战场上,跨越高山峡谷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军事力量通常会集中部署在敌方可能进攻的方向。伊朗的西南部由扎格罗斯山脉守卫,成为防御的天然屏障,使得任何敌军都难以越过这片地域。两伊战争时期,伊拉克曾试图从这一方向突破,但最终未能成功。而在伊朗的东部,经过加恩山脉与萨哈德山脉,便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山区。美国曾考虑绕过伊朗防线,从阿富汗出发进攻,但在实际作战中,美军未能有效控制阿富汗的荒漠地区,无法对伊朗构成实质性威胁。
伊朗的防守重点主要集中在西北的阿塞拜疆地区与东北的呼罗珊地区。历史上,阿拉伯帝国曾于公元642年从西北缺口侵入波斯,而蒙古的入侵则让呼罗珊再次成为战火纷飞之地。旭烈兀采取了“十人抽二”的方式,从各部族招募了十几万大军,浩浩荡荡进军呼罗珊。尽管木剌夷人进行了顽强的反抗,但他们的力量终究无法抵挡蒙古军的铁蹄。蒙古军成功突破伊朗高原的大门,继而攻占了两河流域,攻陷了巴格达,处决了阿拔斯王朝的最后一位哈里发,标志着伊斯兰世界的最后一座王朝的灭亡。此后,蒙古军一路西进,占领了叙利亚,并直逼埃及,然而最终在马穆鲁克的弯刀下败北,第三次西征宣告结束。
从整体来看,如果美国有意攻占伊朗,最有可能的途径是通过西北的阿塞拜疆或东北的土库曼斯坦。然而,目前伊朗与这两个国家保持着相对友好的关系,尤其是土库曼斯坦自视为中立国。美国现在并不具备当年蒙古那样的条件,除非能够首先占领中亚地区,或者至少控制住土库曼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