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号墨山看客 首发呈现
大好河山,邀您共看
大家好呀!我是老墨,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叙利亚的最新情况。
11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解除对叙利亚临时总统艾哈迈德·沙拉的制裁决定。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唯一的弃权票来自中国。
沙拉曾是曾经被联合国列为恐怖分子的朱拉尼领导的“沙姆解放组织”的头目,该组织至今仍在联合国的恐怖组织名单上。而如今,他竟然成为了叙利亚的临时总统,并且将在11月中旬访问白宫,受到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接见。
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在这个极具争议的决议上投下否决票?而是选择在关键时刻投下弃权票呢?
沙拉上位背后
到2024年底,叙利亚的局势发生了剧变,长期执政的阿萨德政权被反对派推翻,沙拉成为临时总统。沙拉这个名字在国际上并不陌生,他曾是“基地组织”叙利亚分支努斯拉阵线的领导人,后来该组织改组为“沙姆解放组织”,虽然表面上与基地组织断绝了关系,但恐怖主义的标签始终未能摆脱。
2013年,沙拉被联合国列为恐怖分子,美国也曾对其进行悬赏通缉。就在两年多前,沙拉还在带领武装与叙政府军交火,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了叙利亚的国家元首,这一身份转变,毫无疑问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他合法性和反恐立场的质疑。
沙拉政权的合法性,一直是没有彻底摆脱争议的,尤其是在他未与恐怖组织彻底切割之前。
这次安理会的表决,正是围绕是否解除对沙拉及其内政部长的制裁展开的。制裁的内容包括冻结资产、旅行禁令以及武器禁运,原因是他们曾直接参与过恐怖活动。
美国提出的第2799号决议草案,要求解除对沙拉和哈塔卜的制裁。一时间,安理会内部气氛紧张,各方角力不断。
那中国为何最终没有投否决票呢?
中美角力之下
这场表决,实际上是一场外交博弈,是各方地缘利益的较量。从美国的角度看,推动解除制裁的目的是为了铺路,让沙拉与特朗普在白宫会面,并进一步推进叙利亚与以色列的和解。美国希望沙拉政府加入《亚伯拉罕协议》,从而削弱伊朗在中东的影响力,并牵制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
特朗普迫切需要在中东问题上取得政治成果,而沙拉成了被选中的“合作伙伴”。因此,美国不惜在安理会上强推草案,甚至提前放出消息,制造舆论压力,逼迫各国支持。
而俄罗斯的立场也十分引人注目。曾经坚定支持阿萨德政权的俄罗斯,今年10月却接待了沙拉,并与其达成协议,俄罗斯得以继续在叙利亚的军事基地驻扎。而俄罗斯对沙拉的支持,恰恰也为解除对沙拉的制裁提供了推动力。
于是,安理会出现了14票赞成的局面,而中国则投下了唯一的弃权票。
弃权票,并不代表赞成,而是一种“保留态度”的外交语言。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表决后明确表示,投弃权票的原因有四个,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沙拉政权至今未与恐怖组织完全割席,甚至有东伊运成员进入政府。
东伊运,全称“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是中国长期重点打击的恐怖组织。中国对其在中东地区的活动一直保持高度警惕,而沙拉政府中出现东伊运成员的迹象,令中方不得不高度关注。
那么,既然有明确的反对理由,为什么中国没有直接否决呢?
克制背后的打算
中国选择在这次表决中弃权,而不是行使否决权,背后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建设性克制”。傅聪大使在会上明确表示,弃权是为了给叙利亚新政府一个“观察期”,并保留未来使用否决权的可能性。
这一举动体现了中国的外交智慧。一方面,中国不希望与美俄在安理会发生正面冲突,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避免激化矛盾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中国也不希望被误解为反对叙利亚人民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通过弃权,中国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沙拉必须兑现反恐承诺,否则后果自负。这种做法既展示了中国的原则立场,又为今后的外交谈判留下了更多空间。
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联合国的权威维护。鉴于大多数国家支持这一决议,中国如果投下否决票,很可能被指责为“阻碍中东和平”。在国际舆论场中,中国的立场可能会被误读,为了避免这种被动局面,弃权成为了一个更稳妥的选择。
如今,沙拉即将访问白宫,这是否意味着他已经“洗白”?他是否能够真正摆脱恐怖主义的背景,这些问题仍需进一步观察。
总结
中国在这次安理会表决中投下弃权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外交策略。通过这一行为,中国表达了对沙拉政权的不信任,但同时也以克制姿态维护了大局。在中东局势依然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中国保持了战略灵活性,为未来的外交行动留出了更多主动权。未来叙利亚的政治局势如何演变,是否能真正实现和平,仍然需要继续关注。
老墨就和大家聊到这里,期待下期内容与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