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揭示了一段历史上的谜团,经过多年后,谜底终于揭开,而这个谜的解答者,恰恰是参与其中的一个当事人——蒋纬国。这个故事从1948年的冬天说起。
对于蒋纬国的父亲——蒋中正来说,自冬季以来,整个局势都在不断恶化,国内外的压力让他如履薄冰。东北战场的失败,淮海战局的僵局,以及黄百韬和黄维的两个兵团失守,接着是杜聿明的三个兵团在河南永城被我军团团围困,种种不利局面让老蒋如坐针毡。华北的傅作义也面临困境,形势一片严峻。
更令老蒋气愤的是,他一直依赖的美国,也在此时变得摇摆不定。原本对他有保证支持的美国人,看到局势不妙,竟然开始考虑抛弃他。这使得老蒋在11月向杜鲁门祝贺当选总统,并附带要求发表声明支持他,但却遭到拒绝,令他颜面扫地。
蒋家王朝外患不断,内部也是暗流涌动。到12月中旬,蒋中正开始主动寻求与我方的和谈,他提出自己下台,由李宗仁担任代总统来进行谈判。这个提议原本是老蒋的一种策略,目的是让李宗仁成为傀儡,而自己则在背后掌控大权。然而,这一提议却被白崇禧等人反对,要求李宗仁必须是正式总统,否则谈判毫无意义。这一系列事件,导致了蒋军内部出现了要求老蒋下台的声音,令他更加坐立不安,心情十分沉重。
面对危机,老蒋决心首先确保杜聿明的30万部队安全,并稳住华中地区,因为这是他稳固政权的根本所在。而谁能够救援杜聿明呢?答案是傅作义。老蒋清楚,傅作义的华北部队是他现在唯一能够调动的力量,同时,有人告诉他,傅作义有可能与我方和谈。如果真是这样,老蒋必须尽快将傅作义的部队撤往华中,防止其和谈进程破坏自己的计划。
由于老蒋对傅作义始终心存疑虑,他决定不允许傅作义与我方有任何接触。于是,他派了两名将领,徐永昌和郑介民,分别去劝说傅作义南撤,但两人都未能成功说服傅作义。于是,蒋纬国受命前往北平,作为父亲的代表,亲自去劝说傅作义。
1948年12月23日,蒋纬国匆忙飞抵北平。由于前两位劝说者未能取得进展,蒋纬国深知事情的复杂性,于是先去了弓弦胡同,找到了保密局北平特工组组长谷正文商量对策。谷正文一见蒋纬国的到来,就意识到这次行动非同寻常。在客厅里坐下后,蒋纬国直截了当地表示,他是来代表父亲与傅作义再次谈判的,但由于他对北平的情况不熟悉,希望谷正文提供帮助。
谷正文听后,笑着说:“徐永昌与傅作义关系极深,却未能说服他,可见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您虽然与他并无私人恩怨,但恐怕也难有结果。”蒋纬国见谷正文言辞谨慎,便要求他直接说出意见。谷正文于是提议:“要么带傅作义回南京。”蒋纬国问:“怎么带?”谷正文回答:“绑架。”他接着说:“这种办法,只有您二公子才能实施。”
蒋纬国听后震惊不已,绑架这个字眼让他十分犹豫。假如消息传出去,这将对蒋中正的形象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而且,父亲在派他前并未明确授权采取这种极端措施。然而,谷正文坚持认为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若成功,形势很快会逆转。
经过一番深思,蒋纬国最终决定照办。他按照计划,第二天与傅作义会面,并就此事谈了三个小时。会后,傅作义照常送他到停车场。然而,蒋纬国并没有按照预定计划发出暗号,导致谷正文的手下没有动手,绑架行动因此失败。
此时,蒋纬国未能按计划行动,令谷正文大为不解。蒋纬国只是淡淡一笑,回到南京后,也没做任何解释,直到两个月后,北平和平解放。之后,蒋纬国在台北与谷正文见面时,才透露当时的犹豫与改变。他解释说,父亲并没有要求采取这种极端措施,因此他无法擅自做主。
回顾这段历史,蒋纬国的决定显得有些扑朔迷离。或许正是傅作义的坚定态度和他对局势的冷静分析,使蒋纬国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最终,傅作义没有被绑架,这一决定虽然错过了一个可能改变局势的机会,但也为蒋军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历史已经过去多年,蒋纬国和谷正文的这段对话和行动,依然令人感到扑朔迷离。或许,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局势,成就了历史的多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