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9日,美国企业界从中国收到了一个不小的惊讶——中国商务部宣布,针对原产于美国、欧盟、日本和台湾地区的进口共聚聚甲醛征收最高74.9%的反倾销税。这一消息无疑在美国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因为共聚聚甲醛被誉为“工业骨架”,在各行各业都有广泛应用,从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到医疗、工业和建筑领域,无所不包。
而这一政策发布的时间点,恰好发生在特朗普结束了中东三国的访问,签署了一笔大单之后,显得尤为巧妙。此次加税措施,直接针对的主要是美国的泰科纳聚合物公司等企业。那么,中国为何选择在这一时刻采取行动呢?这背后似乎隐藏着深意。
仅仅7天前,中美两国才在日内瓦达成了合作暂停关税协议。当时,两国达成的协议是取消对彼此91%的加征关税,并暂停24%的对等关税。消息一出,全球股市一片欢腾,似乎为缓解关税带来的压力,中美双方找到了一条合作之路。而特朗普似乎也因签下中东大单而心情愉悦,表示他急切地想要访问中国。甚至在接受采访时,他言辞激烈地表示,中美关系至关重要。然而,中国方面却迅速做出回应:“不约!并且附带加税警告!”看似是一场外交博弈的缩影。
特朗普一直对访华的意图显而易见。自2025年1月以来,特朗普公开表露过三次访华的愿望。尽管特朗普对中国的态度复杂,但从他频繁表达访华意图的行为来看,我们可以推测,他此次对中国的兴趣并不简单。在他眼中,没有利益,他是不会急于前往中国的。他显然意识到,中国在全球稀土领域的掌控至关重要。美国虽然能开采稀土矿,但需要将其运送到中国进行精炼,才能真正投入使用。
自4月起,中国对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直接切断了美国约87%的稀土供应链。对于美国军工产业而言,稀土资源至关重要。例如,美军的F-35战机,每架需要417公斤稀土材料。美国的稀土储备也已经告急,预计最多只能维持3个月的使用。而特朗普此时急于与中国缓和关系,试图解决军工产业所面临的困境。然而,无论如何,美国的“面子”始终在优先考虑:“我急,但我不会轻易说出来!”
他原本以为,主动放出“想来中国”的信号,中国会主动伸出“橄榄枝”,顺利达成目的。然而,特朗普等了很久,却依旧没有等到中国的邀请,这使得他的“百日访华”计划无奈搁浅。在美国,军工的研发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尤其是在武器消耗巨大、需求持续增加的情况下。面对稀土短缺,特朗普不得不寻求其他解决方案。尽管美国国防部投入了30亿美元建设稀土分离厂,但这些设施只能处理轻稀土,对军工需求更为迫切的中重稀土无济于事。
最终,美国不得不认识到,中重稀土的需求依旧离不开中国。虽然美国意识到与中国关系僵化不利,但特朗普依然在背后时不时地施压,试图限制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反制措施已经不容忽视,展示了强大的实力,令美国反而陷入了困境。
中国通过“组合拳”式的反制措施,让美国的关税政策最终自食其果。特别是这次对共聚聚甲醛征收的反倾销税,高达74.9%,直接打击了美国化工产业的核心领域。共聚聚甲醛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变速箱和电子连接器等关键组件,一旦价格上涨,将直接推高特斯拉等企业的生产成本。
令人注意的是,反倾销税的出台并非临时决定,而是从2024年5月起就已经在调查中,恰好与特朗普政府启动“对等关税”时的策略同步。而中国商务部的声明则明确表示,反倾销调查与其他政治因素无关:“经贸问题应一码归一码,反倾销调查不受其他因素干扰。”这种巧妙的时间安排,让美国在无言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更令人忍俊不禁的是,美国的反应似乎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为了规避高达74.9%的反倾销税,部分美国企业加速将生产线转移至越南。然而,越南的原材料80%仍需从中国进口,这无疑让美国陷入了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甚至直言:“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棒,最终砸在了自己脚上。”
此外,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增长也显著提升,2025年第一季度增长了18%,有效对冲了对美出口下滑的影响。这显示出中国在复杂的中美经贸关系中,已经不再局限于关税争斗,而是积极主导“规则博弈”。中国始终坚守着“中方欢迎对话,但绝不接受胁迫”的立场。
特朗普的“访华焦虑”并未得到缓解,反而在中国的多重应对策略中显得越发尴尬。中国通过RCEP、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平台,推动建立更加公平的国际贸易规则,致力于瓦解美国的霸权主义,并以合作促共赢的方式重构全球经济体系。
总结来看,面对美国既想保持面子、又时不时出招反击的态度,中国始终保持着坚定而强硬的立场:“不约!”合作的前提是互相尊重、互利互惠。如果美国依然心怀叵测,中国绝不会任由其牵着鼻子走,反而会毫不留情地出台反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