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革命历史中提到的元帅,很多人都会想到1955年国家评选的“十大元帅”。其中包括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等。这十位元帅中,除了来自山西的徐向前和广东的叶剑英,其他人大多来自湖南、湖北和四川。然而,作为革命根据地和摇篮的陕北地区,却没有一位元帅。这引发了很多人讨论,有人认为,如果要在陕北的革命先烈中评选一位元帅,刘志丹无疑是最佳人选。
刘志丹不仅是陕北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奠基人之一。2009年,他还被评选为百位为新中国革命事业作出显著贡献的革命英雄之一。很多人支持将刘志丹评为陕北的元帅。但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如果真要评选,谢子长更适合这个荣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意见呢?
谢子长于1897年出生在陕西安定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庭经济情况尚可,他是家中的最小的孩子。那个时候,大清王朝依然存在,但其国运已是岌岌可危,百姓生活困苦。清朝灭亡后,世界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中华大地如同一块没有主人的肥肉,任由他国瓜分。生活在贫困中的百姓,对现状毫无希望,精神也变得麻木。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少年谢子长却默默立下了驱逐列强、振兴中华的志向,立志通过“读书”和“教育”来唤醒麻木的民众,让他们重燃对未来的希望。
有一件事,极大地坚定了他“教育救国”的信念。当时,谢子长正在西安省立一中读书,寒假回家时,家人热情接待,席间他讲述了在学校的趣事,家人也将家乡的新闻一一告诉他。谈到时任县长的所作所为时,谢子长得知县长权势滥用,压榨百姓,便决定去调查此事。他深入乡里,收集了县长和他哥哥不法行为的证据。县长的哥哥控制着粮草供应,低价收购粮食,再高价出售,从中牟取暴利。如果有人不配合,他便用暴力威胁。谢子长最终将这一切写成诉状递交府衙,然而,地方官员依旧包庇县长。无奈之下,谢子长请求学校校长杜斌丞出面施压,才让府衙不得不受理案件。最终,县长的哥哥和县长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个经历让谢子长更加坚定了要通过教育改变社会的决心,尽管他后来决定放弃办学校的计划,转而投身革命。他所目睹的地方官吏腐败、民众疾苦,促使他认识到,想要改变这一切,必须通过武力。
1922年,谢子长考入了阎锡山创办的“太原学兵团”,开始接受军事训练,并接触了列宁主义的革命思想。1925年冬,谢子长通过白超然等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开始为党组织发展民兵。很快,他的革命工作逐步深入,甚至将井岳秀的部队发展成了共产党员的队伍。
1927年,蒋介石等人背叛革命,发动了大规模的迫害,许多革命志士被杀。谢子长所在的部队由于内部分歧和指挥不统一,前两次起义失败。尽管如此,谢子长并未因此气馁,而是坚持继续革命。他在遭遇挫折后重新思考革命方向,强调要紧跟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步伐,在农村建立根据地,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取得革命胜利。
谢子长在1933年冬天再次回到陕北,面对严峻的白色恐怖,他并未退缩。为了恢复革命的力量,他在乡亲们的帮助下重建了红军游击队,并在与敌军的多次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尽管困难重重,谢子长依然坚定信念,带领队伍攻克敌人,最终成功恢复了革命根据地,打击了反革命势力。
在这期间,谢子长的家人也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谢子长的父亲号召全家加入革命事业,最终导致38名家人参与革命工作,其中9人英勇牺牲。尽管敌人残忍地屠杀了谢家许多亲人,但这并没有动摇谢子长的革命信念,反而激励他更加坚定地继续为百姓、为革命而战。
谢子长最终因伤重未能康复,年仅38岁便离世。尽管如此,他为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为革命献出的生命,仍然让百姓们永远铭记。在谢子长的墓碑上,毛泽东亲自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以此纪念这位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通过这一连串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谢子长不仅是革命的先驱,也是陕北红军的伟大领袖,他的英雄事迹永载史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