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徐玲 通讯员 曹坤 济南报道
2025年春节前,家家户户张灯结彩,69岁的梁女士(化名)却躺在ICU(重症监护室)病床上,连自主呼吸都成了奢望,一次甲流感染让她的重症肌无力病情急剧恶化呼吸衰竭、气管插管、依赖呼吸机……本该团圆的日子里,她的生命却被按下了“暂停键”。
奇迹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重症康复一科悄然发生,短短20天,这位连呼吸都困难的老人竟能重新坐起身来。当她颤抖的手舀起一勺蒸鸡蛋,笑着对家人说出那句久违的“真香”时,所有人都红了眼眶。
生死边缘
一次感染引发的“蝴蝶效应”
5年前确诊重症肌无力时,梁女士只当是“容易累的小毛病”。然而,这种疾病因免疫系统“敌我不分”,错误地攻击神经与肌肉间的“信号站”——神经肌肉接头,导致肌肉无法接收正常神经冲动,从而出现肌无力、易疲劳等症状,也在悄然蚕食着她的生活。
直到甲流诱发呼吸衰竭,梁女士才真正体会到“无力”的残酷——吞咽困难、无法咳痰、连坐立都成了奢望。她不得不接受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气管切开术……一系列抢救措施接踵而至,她只能依靠胃管和高流量氧疗维系生命,在ICU的仪器滴答声中与死神拉锯。
当生命的天平几近倾覆,家属们在心如刀绞之际做出了最后的决定——将梁女士转往山东省立第三医院重症康复一科,这个选择承载着全家人最后的希望。
破局重生
20天精准康复打破“无力魔咒”
当疾病像枷锁般束缚身心,专业康复就是打开枷锁的钥匙。入院时,梁女士肺功能严重下降、吞咽功能仅FOIS 1级(完全不能经口进食)、每日排便十余次导致营养吸收困难、长期卧床肌力不足、胸腺瘤术后合并肺部真菌感染……“就像被疾病‘绑架’了全身。”重症康复一科主任李巧荣形容。
“康复不是‘一刀切’,要像拼积木一样层层递进。”李巧荣主任带领“医护技”康复团队,为梁女士量身定制“五步疗法”——以短期减少并发症、控制感染、提高呼吸肌力量及改善坐立位平衡为基础,逐步实现拔除气切套管、鼻胃管及回归家庭的长期目标。
第一步:重启呼吸与吞咽
团队从“唤醒肌肉”入手:被动活动构音器官,展开下颌、唇、舌活动度及协调性训练,用冰刺激舌肌促进收缩;进行发声训练及清晰度训练,佩戴说话瓣膜助力沟通;进行吞咽电刺激、体外膈肌起搏器刺激等增强肌肉力量。
第二步:重建肌力与平衡
针对肌力下降,团队采用“阶梯式运动疗法”:从被动运动、主动辅助运动到主动运动,从摇床训练、床旁坐立到悬吊平衡训练。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梁女士已能不需借助轮椅,在床旁辅助下站立。“就像回到了婴儿学步,每天都能看到进步。”对康复进程倍感信心的梁女士感慨道。
第三步:破解营养困局
临床营养科专家将短肽低渗匀浆膳与肠外营养结合,精准调整肠道耐受性,使梁女士的排便从每日十余次顺利降至1-2次;逐渐增加肠内营养剂量后,可1-2天排便1次,显著提升了生活质量。
第四步:中西医协同增效
针灸改善吞咽障碍,浮针缓解肌张力异常;推拿延长治疗配合主被动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中医不是配角,而是功能恢复的‘加速器’。”治疗师强调。
第五步:细节决胜感染关
面对顽固的肺部感染,团队打出“组合拳”:精准使用抗真菌与抗细菌药物,配合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清除深部痰栓;同步纠正低蛋白血症、贫血及电解质紊乱等,为康复筑牢基础。
20天后,梁女士成功脱离高流量湿化氧疗,可以经气切处吸氧。当她自主坐起,接过孙女熬煮的鸡蛋羹时,泪水突然涌出——“这一口,尝到了活着的滋味。”
如今,梁女士仍在接受长期治疗,曾经沉重的病痛正在一点点退去。而重症康复一科的故事也在继续——监护仪上规律的曲线、患者嘴角扬起的微笑、家属紧握的双手,都在诉说着:即使命运按下暂停键,生命依然可以在这里重启。
李巧荣主任特别提醒,重症肌无力患者需严防感染、避免过度疲劳,一旦出现呼吸费力、吞咽困难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早期康复介入能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助力患者重拾生活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