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之前,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这样您可以方便地持续接收我们推送的相关文章,同时也能与我们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对我们创作的持续推进至关重要,我们深感感谢!
文|昭明
编辑|昭明
西安事变是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它改变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如果没有西安事变,红军的命运又会是怎样呢?徐向前元帅在晚年回忆起当年的经历时,不禁感慨道:“当时我们早就准备好了新的长征。”
实际上,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陕北的土地贫瘠,根本无法为红军提供足够的物资支持,难以满足红军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成功与改编后的红十五军团会师。当时,红军的总兵力已达到1万5千多人。这些红军是经验丰富的精锐部队,但他们面临的困难是,缺乏充足的补给。红十五军团虽然在陕北待了一个多月,情况还能勉强维持,但远道而来的中央红军却陷入了困境,衣食问题严峻,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难以满足。
在此期间,发生了一幕感人至深的场景:徐海东将5000银元送给中央红军。尽管这笔款项对红军来说意义深远,但对于人数庞大的红军而言,这点钱显然杯水车薪。
与此同时,蒋介石根据命令,派遣了东北军向红军发起进攻,红军面临着内忧外患,局势变得愈发严峻。尽管红军在几场战斗中获得胜利,并从东北军缴获了一些物资,但这依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然而,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总兵力已增加至几万人,这对补给问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为了筹集生活物资,中共中央制定了西征和东征的计划,分别派出两支主力部队向东进攻山西,向西进攻宁夏,希望通过占领新区域来扩大根据地和补给线。然而,西路军面临马家军的精锐部队,由于对地形不熟,加上长途跋涉,最终惨败而归。东路军则一路过关斩将,成功从阎锡山手中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以及30余万元。
然而,这些补给对拥有几万人的红军来说仍然远远不够,革命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经过深入讨论,决定准备新的长征。毕竟,继续待在陕北实在是无法长久生存,这片狭小的土地也不利于红军反击国民党军的围剿。
那么,新的长征将会去哪里呢?当时的中共中央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因为自长征以来,红军始终未能找到一个稳定而适宜的根据地。这次来到陕北,实际上是因为听闻这里有红军部队,才选择了这个地点。原本的计划还是希望通过北上获取苏联的援助。
然而,西征失败之后,蒋介石在解决了“两广事变”后,迅速调集30多万大军准备对红军发动新一轮的围剿。如果继续留在陕北,结果将不堪设想。
于是,毛主席决定先暂时脱离陕北,制定了初步的转移计划:“首先南下平凉、泾川、长武、宁县、正宁,视情况决定是否继续东进山西,或者南下河南、湖北,在外线准备一年的征战后,再寻找机会返回西北。”徐向前元帅回忆时感慨,当时大家并没有明确的方向,只能通过实践来逐步寻找合适的路线。
尽管前方充满不确定性,但红军士气依然高昂,大家相信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迟早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根据地。正当红军准备启程时,张学良派人前来传递消息。
原来,张学良的东北军虽然装备精良,但在与红军的几次交锋中均惨败,尤其是有一位团长高福源被红军俘虏。高福源经过我军干部耐心的劝导后,逐渐认识到红军的抗日立场,这与他自己的思想不谋而合。东北军此时心生不满,决定不再继续追击红军。
高福源回到东北后,与张学良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入交谈。张学良也表示理解,并决定和红军进行沟通,讨论联合抗日事宜。紧接着,红军与西北军的杨虎城取得了联系,三方达成了默契。然而,蒋介石此时已亲自前往西安,依然执意要围剿红军,张学良的劝说无效。
眼看国民党军即将进攻红军,中共中央决定启程离开陕北。张学良得知消息后,立刻派人劝说红军暂时留下,等待局势变化。在张学良的劝说下,我党决定推迟转移计划,尽力准备物资过冬。
最终,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全国的西安事变,将蒋介石扣押,迫使其转变立场,开始抗日。随后,红军从民族大义出发,决定释放蒋介石,国共第二次合作也由此展开。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西安事变,蒋介石继续施压,在陕北缺乏资源的情况下,红军很可能会按照毛主席的初步计划展开新长征。尽管我们对新长征充满信心,但无疑这将延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对抗日形势极为不利。
因此,张学良的果敢决定,通过西安事变让红军获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这对我军后来的抗日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周恩来曾评价他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总的来说,张学良的行动功大于过,西安事变不仅为红军带来了希望,也为抗日战线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不过,遗憾的是,张学良过于信任蒋介石,最终被囚禁终老,未能在抗日战场上实现自己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