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城的战场上,俄军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术执行力与火力优势。据相关报道,俄军两大“铁钳”距离完全合拢最多仅1公里,这短短的距离,已然处于机枪扫射可直接封锁的范围内。俄军在两侧精心部署了机枪火力点、迫击炮阵地以及无人机小组,形成了一张严密而致命的火力网,将这段1公里的缺口完全封锁。
从军事战术角度来看,俄军此举无疑是对乌军的一次精准围堵。机枪火力点提供了持续而密集的火力压制,迫击炮阵地则能对乌军可能出现的聚集点进行精确打击,而无人机小组更是如同战场上的“眼睛”,实时监控着乌军的一举一动。这种多层次的火力配置,使得乌军车辆甚至单兵人员想要穿越这条封锁线,都如同闯入龙潭虎穴,会遭到持续而准确的火力打击。
然而,乌军却并未选择轻易放弃。红军城的重要战略地位成为了他们死扛硬顶的关键原因。红军城与后方斯洛维安卡之间没有如此大规模的城镇,一旦放弃红军城,乌军将不得不回到野地战,而野地战的效果远不如城市堡垒战。城市中的建筑、街道等可以为乌军提供一定的掩护和防御空间,增加俄军的进攻难度。
有消息称,乌军司令西尔斯基已经抵达红军城守军空降第7军指挥部,亲自指挥反击以解救被包围的5500多名守军部队。这一举动充分显示了乌军对红军城的重视以及解救守军的决心。乌克兰真理报也报道了西尔斯基与红军城前线作战的乌军各个旅级指挥官见面的情况,包括乌军第68独立猎兵旅指挥官谢尔盖·特列季亚克中校以及红军城城区防御部队乌军第155独立机械化旅指挥官塔拉斯·马克西莫夫上校。
在俄军已经完全形成三面合围、泰山压顶的态势下,西尔斯基还敢于进入红军城战场,这背后或许隐藏着红军城内部及外围存在利用矿山矿井改造的地道设施这一重要因素。法国世界报报道,法国记者阿德里安·沃蒂埃跟随乌军作战部队,在红军城前线发现了一个大型地下系统。这个地下系统或许就是乌军在绝境中求生的关键依托,为乌军提供了隐蔽的行动空间和一定的战略纵深。
地下与地面的生死较量:乌军的挣扎与反击
在红军城这个人间炼狱中,乌军为了生存可谓是绞尽脑汁。无人机日夜盘旋在空中,如同幽灵一般搜寻着目标,其配备的红外摄像头能够探测到任何移动的物体,让乌军士兵无处遁形。因此,乌军士兵必须快速移动,而且最好选择在黎明或黄昏时分行动,因为那时白天的无人机会被夜间的无人机替换,利用这个时间差来减少被发现的风险。
乌军士兵大多隐藏在地下地窖里,精心伪装所有隧道出入口,以躲避无人机的侦察。乌克兰还在红军城修建了深入地下6米的野战医院,这个救护站每天要收治30到40名伤员。乌克兰军医奥列克桑德·霍洛瓦申科少校称,几乎所有伤员都是俄罗斯第一人称视角(FPV)无人机的受害者,这些无人机投掷手榴弹的精度极高,足以致命,“我们收治的病例90%都是FPV无人机造成的,枪伤很少见”。这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中无人机作战的巨大威力,也反映出乌军在这场战争中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整个战场和周围5公里的范围,都成为了死亡地带,无人机、火炮威胁、温压弹打击以及大密度反步兵地雷雷区,让乌军士兵的每一步行动都充满了危险。为了救援红军城,乌军在多布罗皮利亚突出部连续发动反击,争夺矿区,将俄军推回到沙霍夫一线。在红军城内部,乌军也发动了多达9次反击。这些反击行动表明,乌军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在积极寻找突破口,试图打破俄军的包围。
与此同时,红军城城区的俄军清理战斗也在全面开打。俄军战报报告,俄军正在红军城西郊展开攻坚战,进入工业区,还在红军城火车站东面的铁路区爆发战斗。俄军战斗小组还在进入索巴切夫卡、格纳托夫卡两个区域。虽然秋季的暴雨阻碍了俄军在红军城建立后勤补给,但俄军无人机行动正在成功切断乌克兰通往红军城及其周边地区以及通往米尔诺赫拉德的地面交通线。
在季米特洛夫卡,乌军还有比较高的防御能力,俄军多次大规模装甲突击都没有取得突破。乌军正在放弃外围阵地,收缩在城区组织防御。而俄军则在更多区域,特别是红军城南面的高层建筑区取得优势。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抵达红军城后,乌军正在外围发动更多攻击,在多布罗皮利亚方向乌军第47机步旅展开反击,在红军城索斯尼夫卡东南部,乌军第225突击厅发动反击。但俄军第29集团军夺取了一半的新谢利夫卡,继续向叶霍里夫卡东南街道攻击前进,还在米尔诺赫拉德南部的矿区完全控制了红军城东部的三个村子为核心防线。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