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18个月的精心策划后,乌克兰军队发起了代号为“蛛网”的行动,成功摧毁了41架俄罗斯战略轰炸机。乌克兰安全局宣布了这一消息,称乌军使用小型无人机,在俄军四大重要军事机场附近悄然起飞,实施了精准打击。这场行动由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亲自主导,乌克兰安全局局长马柳克带队执行。受袭的俄军基地最远位于靠近蒙古边界的伊尔库茨克,距离乌克兰超过4000公里,且这次袭击标志着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最深处的大后方基地首次遭遇攻击。
那么,乌克兰如何能够成功渗透俄军的大后方,并发动如此精确的打击呢?乌军的无人机是如何悄无声息地进入俄罗斯境内的?乌克兰特工又是如何将大量无人机部署在俄军多个重要基地附近的呢?
这次特种作战行动堪比现代版的“特洛伊木马”,给俄军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此次行动的成功离不开18个月的周密筹划,乌克兰军队在此期间做了充分的准备,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乌军利用其在俄罗斯境内庞大的情报网络,为行动奠定了基础。乌克兰在俄罗斯建立了一个拥有几百名特工的情报网络,已经在俄境内潜伏多年。就连靠近中国黑龙江省的阿穆尔州,都有乌克兰人员的踪迹。乌方特工在俄罗斯境内的伪装极为严密,他们与普通俄罗斯人无异,长期以假身份生活在俄各地,其中一些人甚至成功混入俄政府和军队的核心,成为公务员。乌克兰方面曾透露,已在俄罗斯政府内部安插了大量线人,对俄军的部署、行动计划以及各大基地的防御漏洞了如指掌。这种强大的渗透能力为此次“蛛网”行动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乌方采取了“蚂蚁搬家”式的无人机运输策略,悄无声息地将无人机零部件送入俄罗斯。乌克兰先对大量集装箱进行了改装,顶端加装了隐藏夹层,用来秘密运送无人机零部件。这个过程持续了数个月,数百架无人机零部件被悄悄送入俄罗斯,而俄方海关始终未能察觉。事后,俄罗斯定位到了一个无人机组装仓库,位于靠近哈萨克斯坦的边境附近。也就是说,乌方通过中亚等国家,伪装成民用物资,将无人机零部件送入俄罗斯。接着,乌克兰特工在俄罗斯境内组装完成无人机,再将这些无人机装载进集装箱,并伪装成民用物流车进行运输,悄无声息地向俄军重要基地运送。
第三,乌方针对俄罗斯的物流网络做了精心的规划。乌方提前获得了俄罗斯卡车物流网络的线路图,锁定了合适的班车司机,并在必要时直接控制了这些卡车。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乌克兰军队甚至在一些俄军基地附近事先部署了备用的无人机发射卡车,这些卡车静静停放了数个月。然而,行动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意外。乌克兰原计划袭击的是位于中俄边境的阿穆尔州某俄军基地,目标是摧毁最新生产的图-160M战略轰炸机。可是,由于运输过程中发生了车祸,一辆卡车上的无人机被摧毁,袭击计划因此被迫终止。但其他目标仍然按计划进行。泽连斯基下令启动行动,乌方人员通过俄罗斯的电信网络,激活了无人机的信号。停放在伊尔库茨克等四个基地附近的无人机卡车,立即发射,成功摧毁了大量的俄罗斯战略轰炸机。
乌方的“蛛网”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功,除了乌克兰方面的周密准备,俄罗斯方面也犯下了两大致命错误。首先,在长达18个月的策划过程中,俄罗斯的情报、海关等部门没有发现乌克兰的秘密行动,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其次,乌克兰无人机不仅敢攻击克里姆林宫和普京的座驾直升机,甚至连俄军的战略轰炸机基地都未能有效防范。实际上,中国甚至对民用机场都有严格的无人机禁飞区,一旦发现无人机进入,马上会被干扰降落。而俄军的防无人机体系明显存在重大漏洞,正因如此,乌方才有机会成功实施这一行动。
这次“蛛网”行动彻底颠覆了现代战争中的无人机使用模式,打破了传统上“前线与后方”的界限。以廉价无人机摧毁数亿美元的战略资产,这种“小成本大回报”的作战方式,可能会被全球其他武装力量效仿。俄方付出的代价,再次提醒世界各国,防范无人机已经成为未来国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