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已经进入第四年,双方僵持不下,战线几乎停滞不前。尽管俄罗斯和乌克兰各自拼尽全力,但仍然难分胜负。对于俄罗斯来说,普京早已意识到局势的复杂性,因此开始做好了长期战争的准备。他不仅扩大了军队规模,还加大了军费投入,同时还得防备北约的压力。然而,奇怪的是,尽管俄罗斯拥有众多盟友,这些国家竟然没有派兵来援助。这不禁让人疑惑,为什么这些国家选择袖手旁观?
俄罗斯领导层早就知道,这场冲突不会轻易结束,需要为持久战做好充分准备。2024年9月16日,普京签署总统令,决定将武装力量总人数定为238万人,其中现役军人增加至150万,比之前增加了18万。此举的目的是稳定前线,同时应对来自西方和北方的压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防部加大了合同兵的招募力度,到2025年上半年,已有21万合同兵加入,全年目标是33.6万人。这些兵员的薪酬和奖励相当丰厚,吸引了大量人加入。每名合同兵的工资起薪为20万卢布,还有一次性奖金40万卢布。
然而,巨额的军费开支成了俄罗斯财政的一大负担。2023年,俄罗斯实际军费支出达到10.4万亿卢布,比原计划多出了不少。2024年,军费支出进一步增加,接近13.2万亿卢布,占GDP的6%以上。预计到2025年,国防预算将达到13.5万亿卢布,总军费可能会达到15.5万亿卢布,比上一年增加了3.4%。这些资金大部分被用于武器生产和后勤保障。为了满足需求,俄罗斯的军工企业加班加点,新增了超过30万名工人。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军费的快速增长给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军费占政府收入的近30%,这意味着民生、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资金都被挤占了。养老金发放时常延迟,医院设备采购滞后,物价飞涨,2025年上半年通胀率已经超过了8%。
与此同时,内部的腐败问题也阻碍了俄罗斯的战时努力。2025年7月22日,布良斯克州的三名副州长因涉嫌挪用边防防御资金而被捕。调查显示,本应用于建设防线的巨额资金被挪作他用,导致工事建设质量差,乌克兰军队多次突破防线。此事曝光后,莫斯科立即介入,检察官翻查账目,发现了伪造发票等问题。类似的腐败现象不仅出现在地方政府,军工企业也存在拖欠货款的情况,火箭炮厂商交付的大批订单也未能按时结算,资金链因此变得非常紧张。虽然俄罗斯经济正在转向战时经济,军工业在增长,但民用产业却遭遇萎缩,汽车和建筑行业的生产量严重不足,2025年上半年GDP增速仅为1.8%。
这些措施看似是俄罗斯的应对策略,实则充满了无奈。普京的计划很现实:不扩大军队就无法守住阵地,不加大投入就无法填补消耗。然而,从长远来看,战时经济像是一个内循环,资金几乎全部被投入到战争中,短期内占领的地区并没有带来足够的经济回报,重建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也需要更多资金。此外,俄罗斯还需要养活国内的近卫军、联邦安全局和警察等强力部门,这些力量不能松懈。
俄罗斯的盟友关系看似广泛,主要通过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STO)与多个国家保持联系,包括白俄罗斯、印度、叙利亚和越南等国。理论上,冲突爆发后,这些国家应当有所行动,但截至目前,几乎没有国家派兵支持俄罗斯。那么,为什么这些国家选择袖手旁观呢?
首先来看CSTO的核心成员。中亚国家如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军队主要集中在国内的反恐和维稳任务上,正规军规模有限,大约在5万到10万人之间,根本抽不出兵力参与海外战争。在2024至2025年期间,这些国家参与了CSTO的演习,但焦点仅限于国内防御演习,而没有涉及乌克兰问题。亚美尼亚的态度则更加明确,2024年2月,亚美尼亚宣布暂停CSTO成员资格,原因是CSTO未能在阿塞拜疆的进攻中提供有效支持。2023年9月,亚美尼亚的阵地被攻破,部队撤退时十分狼狈,CSTO仅派出观察员,并没有提供实际帮助。到了2025年,亚美尼亚不仅拒绝缴纳会费,还与欧盟签署了协议,转向西方。总理帕希尼扬甚至表示,退出CSTO的可能性更大。
白俄罗斯虽然与俄罗斯关系密切,允许俄罗斯军队在其境内过境,但由于与波兰、立陶宛和拉脱维亚接壤,边境压力也相当大,因此没有能力向乌克兰派兵。2025年9月,白俄罗斯和俄罗斯联合进行了“Zapad-2025”演习,模拟应对北约的挑战,但白俄罗斯的军队只能在1000多公里的边境上巡逻,防备波兰的渗透,兵力根本无法分配到其他战线。
其他国家,如印度、叙利亚和越南,在军事上都保持中立。印度与俄罗斯保持深厚的军贸关系,但在乌克兰问题上保持中立。叙利亚则忙于国内的平叛,2025年仍在打击残余武装,没余力参与乌克兰战事。越南则将精力集中在南海问题上,虽然与俄罗斯合作舰艇项目,但同样对乌克兰局势保持距离。
这些国家选择不派兵,原因很简单:各国面临各自的困难。CSTO并不像北约那样团结一致,许多成员国的优先考虑是国内的安全和稳定。派兵支持俄罗斯风险巨大,不仅可能损失精锐部队,还可能引发与北约的对立。俄罗斯虽然没有正式请求CSTO第四条款来援助,但盟友们似乎更乐意保持观望。
目前,冲突已经演变为一场消耗战,双方的资源和耐力将决定谁能占据上风。俄罗斯依靠高薪合同兵和军工产业支撑前线,但经济的压力越来越大。2025年,军费占GDP的比例接近7%,而民生开支则被压缩,导致社会不满情绪上升。而乌克兰虽然得到了西方源源不断的援助,但也面临内部腐败、供应链问题和民众支持度下降的困境。西方的支持正遭遇疲劳,未来援助可能会减缓。
这场战争的结局依然难以预测,俄罗斯的孤军奋战让人感到更加孤立,而乌克兰虽然有外部支持,但也面临内外压力。长远来看,谁能撑得更久,谁就有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