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是我国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个重要领土。其独特的地形优势使得该地区可以俯瞰印度,具有战略意义。1962年,我国成功将印度军队赶出藏南,但最终做出了撤退至实际控制线的决定,印度趁机重新占领了该地区。至今,藏南仍有约6.8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印度实际占据。那么,明明在当时我国已经成功收回了所有的藏南,为何要选择撤回呢?
根据中印东段的边界划定,原本应以喜马拉雅山以南与印度阿萨姆平原的交界处为分界线。然而,在1914年的西拉姆会议上,英国殖民者未经我国同意,擅自画定了麦克马洪线。麦克马洪线将中印边界从阿萨姆平原的边缘推向了西藏,进而划出150公里的领土,形成了长达1700公里的伪界线。麦克马洪线把原属于我国的门隅、珞隅、察隅等约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英属印度,这些领土如今就是所谓的藏南地区。藏南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它西与不丹接壤,东与缅甸相邻,位于中印之间。藏南的地形由北至南逐渐下降,北部的海拔高度超过5000米,而越接近阿萨姆平原,地势逐渐变低,最低处的海拔只有100米左右。例如,雅鲁藏布江流出中国的巴昔卡地段,海拔仅为155米,阿萨姆平原的地势甚至更低。这样的地理条件意味着,站在藏南的北部,可以俯瞰到印度东北部的广袤平原。藏南的西侧,与不丹相接,这一带又紧邻印度的脆弱点——西里古里走廊。这个走廊仅有20公里宽,但却是印度本土与东北部之间唯一的陆路通道,藏南距离走廊核心区仅300公里。由此,若以藏南为支点,我国可进一步加强对中印中东段边境的控制,并有效地威慑印度。此外,藏南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不到500公里。如果我国在此部署歼-20战斗机,其战略覆盖范围甚至可以直接触及新德里空域,因此印度对藏南地区始终保持高度关注。
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印度便承接了英国殖民的遗产,提出“大印度联邦”的构想,先后占领了五分之三的克什米尔地区,吞并锡金,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不丹、尼泊尔等周边国家的控制,以巩固其在南亚的地位。同时,印度以麦克马洪线为借口,意图向青藏高原进发。1951年,印度军队越过了原本的传统习惯线,开始北进。先占领了藏南,继而侵占了麦克马洪线以北的沙则及中段和西段的中国领土。对此,我国在1962年发起了自卫反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成功将印军驱逐出我国领土。然而,尽管我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却并没有选择继续巩固藏南,而是主动撤回至实际控制线。印度趁机重新占领了藏南,并加快了对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军事部署,甚至通过宣布成立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企图在国际上制造对藏南的占领事实。目前,藏南地区已经有超过100万印度移民,且新建了色拉隧道、达布克-什约克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还计划在当地建设水电站等设施,加强实际控制。同时,印度还试图通过与美日等国家合作,推动印太战略框架下的能源合作,使藏南问题变得愈加复杂。
藏南与阿萨姆平原的地势是连贯的,而与西藏腹地之间却隔着一座庞大的天险——喜马拉雅山。我国要想进入藏南,必须跨越这道天然屏障。我国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较为薄弱,甚至没有直接通往边境的公路。直到2013年,经过52年的努力,我国才终于修建了全长117.28公里的墨脱公路,从而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没有通公路的县的历史。但在上世纪60年代,由于当时的交通能力和建设水平有限,我国要想翻越喜马拉雅山并长期坚守藏南,面临着极大的困难。特别是在藏南的地理环境中,雅鲁藏布大峡谷等险峻地带切割了补给线,一旦冬季大雪封山,补给线就会中断,导致军事后勤保障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长期坚守藏南,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后,我国果断停止了进一步推进,成功遏制了印度的“前进政策”。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也在日渐完善。未来,随着墨脱公路的升级和川藏铁路的全线通车,我国的边境后勤补给将变得更加高效,同时我国对藏南的实际控制能力也会稳步增强。近年来,我国还在不断增加藏南地区的公开使用地名,构建起“法理与事实”双轨并行的主权巩固模式,以强大的综合实力为基础,不断探索新的领土争端解决方法。随着一系列策略的逐步落实,藏南的回归将变得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