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燧之所以能够活到晚年,部分原因在于他听从了劝告,尽管他性格狂妄,犯过许多错误,但他总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进行改正,这与他二哥汉王朱高煦形成鲜明对比。朱高煦性格刚愎自用,始终固守一意孤行的态度,导致他不断犯下致命错误,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朱高燧是明朝皇帝朱棣的第三子,和朱高炽、朱高煦是同母所生的兄弟。他因为是最小的儿子,得到了父皇的宠爱,这种宠溺也让他形成了比较狂妄的个性。永乐二年,朱棣决定将他封为赵王。由于当时明朝的都城在南京,朱棣便让朱高燧留守北方的北京,负责处理北方的事务。这个任命使得朱高燧初尝了权力的滋味,激起了他对皇位的渴望。
与二哥朱高煦公开争夺皇位不同,朱高燧虽然内心同样渴望皇位,但他采取的是更加隐秘的手段。他心思缜密,所有的策划几乎都是在暗中进行,甚至表面上还装作支持朱高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二哥吸引所有的注意力。这使得朱高燧能在背后暗中建立起自己的支持网络。然而,天网恢恢,永乐七年,朱棣发现了朱高燧的一些不法行为,顿时大怒,决定废除他。幸得大哥朱高炽为他求情,朱高燧才得以免于惩罚。
尽管朱高燧因祸得福,却并未吸取教训,反而愈加加剧了自己的野心。他没有感激大哥的救助,而是更加加速了争夺皇位的步伐。终于,在永乐二十一年,朱棣重病,朱高燧的阴谋开始酝酿。此时,他的小集团中的成员如护卫指挥孟贤等人联合钦天监的王射成和内侍杨庆的养子密谋毒死朱棣,并伪造遗诏,废除太子朱高炽,立朱高燧为帝。这些参与者虽然不是大人物,但他们敢于这样做,显然是得到了朱高燧的暗中授意,否则他们绝不会有如此胆量。
然而,这一阴谋很快就暴露了。高以正与王瑜有亲戚关系,他希望王瑜加入这个计划,一起分享权力。然而,王瑜胆小心虚,迅速将事情告知了朱棣。朱棣大怒,迅速扑灭了这场未遂的政变。面对父亲的愤怒,朱高燧无从辩解,幸好大哥朱高炽再次为他求情,称这只是下属的所为,自己弟弟并不知情。朱高燧才因此免于废除。
经过这次事件,朱高燧心灰意冷,意识到自己多年来的努力彻底付诸东流,也不再对皇位有过多的奢望。朱高炽继位后,朱高燧顺从地交出了常山二护卫,前往封地彰德。
尽管如此,二哥朱高煦并未死心,几次试图与朱高燧联合,共同造反,分割天下。然而,朱高燧已无心参与这类事宜,他只想保住自己和后代的性命,因此拒绝了二哥的邀请。最终,朱高燧在宣德元年因参与造反被平定。
当时,刚继位的朱瞻基决定采取行动,抓捕朱高燧。虽然陈山建议在平定汉王之乱的同时捉拿朱高燧,但朱瞻基心中有自己的打算。他认为,汉王的叛乱已经得到平定,且朱高燧并未直接参与此次叛乱,不可能凭空做出将其处置的决定。再者,自己刚登基,就已经处理了一个叔叔,要是再对另一个叔叔下手,别人会认为自己冷血无情,甚至可能引发其他藩王的不满。因此,朱瞻基决定暂时放过朱高燧。
得知二哥被侄子平定后的朱高燧深感恐惧,为了保全自己和家族,他主动交出了所有的军事力量,包括护卫和仪卫等,示意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朱瞻基对此表示满意,最终决定饶恕三叔,并提供更好的待遇,让他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
最终,尽管朱高燧一生狂妄犯错,最终却因为能听取劝告,避免了更多的灾难,直到宣德六年,他在彰德安详去世,享年七十余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