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2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北京举行。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在以“不确定时期的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为主题的开幕圆桌上发表以下观点:
谢谢CCG的邀请。
“我们今天讨论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毫无疑问,多边主义正经历深刻变化,全球治理面临严重挑战。我想从‘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我们该怎么办’两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多边主义的运行基础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权力的分布在改变。直接结果就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距也在缩小,全球南方备受关注。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国家对自己的认知发生变化,彼此之间的看法也在变,对国际秩序和体系的态度随之改变。这使得国际合作更难达成共识,也导致误解、误读增多,信任赤字加剧。更重要的是,地缘政治竞争加剧,传统安全威胁再次成为全球核心议题之一,这严重冲击了当前国际秩序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第二,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的基石——国际机制、规则和规范——未能跟上上述变化的步伐。这些机制越来越被视为无效、失败的,无论是应对金融危机、疫情,还是今天的乌克兰危机和加沙问题。
第三个因素来自美国的政策选择。美国现在不再愿意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其对全球化、国际组织和规则规范的态度发生变化。这种转向削弱了契约精神,破坏了国际合作,也引发了对‘丛林法则’的担忧。
那么,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怎么做?
第一,要解决态度问题和认知问题。我们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更正确的看法,尤其是大国。习近平主席一直强调,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所以大国要负起责任,需要合作。因为全球治理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完成,即便它再强大。
第二,要加强制度建设。这既包括现有国际组织的改革,例如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也包括对区域机制的重视和发展。当前大国竞争激烈,区域合作机制如非洲、亚洲的一些组织在这个分化的世界中可能会发挥更多作用。
第三,我们可以围绕具体问题领域凝聚共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关切,也许通过聚焦具体议题能更好地团结彼此。同时也要切实支持国际组织的运作。
最后,我想特别强调,智库在数字时代和AI背景下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我们面临着不同叙事的冲突,虚假信息和伪信息的泛滥,这时候智库应当在引导公共舆论、澄清事实、推动理性讨论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帮助社会看清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对世界有益的正确选择。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由全球化智库(CCG)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PAFFC)联合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ACCWS)与中美交流基金会(CUSEF)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