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改版后新增了广告解锁功能,广告播放5秒后,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关闭按钮,即可继续阅读。
目前,全球有五个合法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和四个非法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一旦这些国家之间发生冲突,谁也无法预测最终会不会演变为核战争。
如果某一天,核战争不幸降临到中国,我们该如何自救呢?
其实,假如核战争发生在中国,我们至少有六个可以避难的地方。那么,这六个避难所具体是哪些呢?
回顾上世纪60到70年代,为了应对可能的战争威胁,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战略后方建设。这一时期,国家的防卫力量得到了显著增强。在此过程中,政府特别考虑到了核战争可能带来的风险,于是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建设了大量防核打击能力强的防空洞。这些防空洞拥有独立的空气过滤系统、供水系统和大量物资储备,足以让人们在里面生存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随着我国外交形势的逐渐改善和国防压力的减轻,部分防空洞逐步废弃,但仍有一部分得到了良好的保养和维护,随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不过,这些大型防核设施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西部。那么,东部沿海地区的居民在核战争爆发时应该往哪里去呢?
答案是——地铁站。
许多人习惯把地铁站简单地理解为地下的公交车站,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无论是在中国、美国,还是俄罗斯等国家,地铁站的设计标准都是可以承受震动、空袭甚至核爆的。这些地铁站在建设时,主体结构十分坚固,具备独立的空气系统和供水系统,甚至拥有独立的电力供应。在核战争来临时,若需要隔离外界,只需要封闭几个出口即可,非常适合作为避难所。
而且,不少地铁站设计时还采用了“阴阳结构”,通常我们日常使用的是地铁站的“阳”部分,而“阴”部分则存储着大量应急物资,并且设有秘密通道,供市民在紧急情况下转移或逃生使用。
在苏联时期,有一则都市传说称莫斯科的地铁有一条直达克里姆林宫地下的隐藏通道,目的就是为了在核战争爆发时,将克里姆林宫中的政要人员快速转移。
当然,即便核战争没有发生,当地震或空袭来临时,地铁站也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紧急避难场所。
地下溶洞则是另一种天然的避难所。地下溶洞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南部和西南部,这些溶洞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山体已经非常稳固。而且,溶洞所在地区通常都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居民可以放心饮用,不必担心水源问题。
然而,选择地下溶洞作为避难所时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首先,要提前储备充足的生活物资,尤其是长期保存的食品,如罐头等;因为一旦核战争爆发,溶洞可能成为你几十年的生存空间,所以必须做好充分的物资准备。其次,要防范核辐射。现代核武器的威力强大,可能会留下大量的辐射污染,而地下溶洞的结构复杂,四通八达,可能无法完全防护核辐射。因此,在进入之前要准备好防辐射的设备和物品。
除了地下溶洞,高原地区也是一个理想的避难场所。青藏高原地广人稀,核战争爆发时,敌方很难向此地投送过多的兵力,而高原反应虽然对人有一定影响,但只要适应了高原环境,就能在这里自给自足,发展农业或养殖,逐渐重建家园。
不过,高原反应并非人人能适应,那是否还有其他的选择呢?
答案是西北大荒漠。与青藏高原类似,西北大荒漠同样地广人稀,地域辽阔,没有高原反应。尽管如此,选择西北大荒漠作为避难所,也需要考虑更多问题。
首先,荒漠地区无法种植农作物,所以必须带足够的食品和水,这些物资要能持续维持数年甚至几十年的生存需求。其次,核爆炸引发的烟尘会进入大气层,导致核冬天的发生,荒漠地区的昼夜温差极大,如何应对极寒的夜晚、保持温暖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最后,在核战争爆发后,政府和大量民众可能会躲入地下,而西北荒漠将变成一个无法治理的“法外之地”,这些地区可能成为求生的战场,如何保障自己的生命和物资就成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
在美苏冷战时期,由于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对峙,核战争的阴影笼罩全球。很多发达国家的居民为了应对可能的核灾难,在自家地下或者附近修建了小型避难所。
这些私人避难所的建设有严格的要求:首先,必须足够坚固和密封,能够抵挡核轰炸和辐射;其次,需要配备独立的水源和空气循环系统;最后,要有足够的生活物资和药品,保障长期生存的需要。
在没有地铁站或政府防核设施的地方,私人修建避难所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尤其是在农村或高端住宅区周围。
除了找到合适的避难场所外,我们还需要掌握许多生存技能,如急救方法、如何使用防护装备、如何避免次生灾害等,甚至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保持冷静和理智。
这些就是我们在核战争爆发后可能选择的六个避难所。你记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