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探讨一位常常被误解的庞然大物——俄罗斯。最近,乌克兰进行了一次名为“蛛网行动”的大规模打击,成功摧毁了俄罗斯境内多个重要的空军基地。此次行动击中了超过40架战略轰炸机,包括俄罗斯的标志性装备,如A-50预警机和图-95战略轰炸机等。预计这次打击造成的损失超过70亿美元。这个消息一经公布,引起了广泛的震惊:经过三年的战争,乌克兰竟然还能用如此奇特的战术,造成如此大的破坏?更让人困惑的是,作为“战斗民族”的俄罗斯,为什么会在自家土地上遭受如此沉重的打击?
这一事件正是我们对俄罗斯最大的误解——俄罗斯从来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善战”民族。这个词给人一种深深的敬畏感,仿佛俄罗斯人天生就具备无敌的战斗能力。但是,如果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真相与我们想象的相去甚远。
从俄罗斯的战争历史来看,真正主动出击并获得显著胜利的并不多,更多的则是在战争中处于被动的状态。最典型的例子便是1939年的苏芬战争。当时,苏联拥有强大的军队和先进的装备,凭借其兵力的优势,试图征服芬兰——这个仅有400万人口的北欧小国。可结果却并不如苏联所预期。尽管苏军人数众多,装备精良,但在严寒的冬季战斗中,他们的前进异常缓慢。红军付出了超过37万人的伤亡代价,经过四个月艰苦的战斗,最终才迫使芬兰做出让步。苏芬战争暴露了许多问题,包括指挥体系的僵化、士兵训练的不足,以及后勤支持的严重混乱。尤其是极其严酷的寒冷天气,导致许多苏军士兵因冻伤而死亡,死于敌人手中的人数甚至不及死于冻伤的!这一切都表明,俄罗斯并不是天生善于作战的民族。
再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卫国战争,情况也并非如此乐观。1941年,纳粹德国的钢铁洪流迅速席卷苏联,凭借闪电战战术,苏联的防线几乎瞬间崩溃。短短半年的时间内,红军损失超过300万人,多个重要城市被占领,整个国家几乎面临灭顶之灾。那种慌乱和被动的状态,与“善战”这两个字毫无关系。
但真正令人惊讶的是——俄罗斯尽管在进攻上不擅长,但他们却拥有无与伦比的“抗压”能力!他们的国家韧性,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令人惊叹的顽强。面对生死存亡的危机时,这个民族总能爆发出一种令人胆寒的拼搏精神,在重创面前毫不退缩。
以卫国战争为例,尽管开战初期,苏联的情况惨不忍睹,但俄罗斯人的韧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广袤的国土使得德国军队的补给线异常脆弱。尽管德军强势进攻,但由于补给始终跟不上,他们的战斗力迅速衰退,这也为游击队的活动、恶劣的天气以及沼泽地带等因素提供了发挥空间,最终拖垮了德国的进攻势头。其次,严寒的俄国冬季成为致命因素。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使得大量德军士兵没有防寒装备而冻死,坦克也因寒冷无法启动,这为苏军反击创造了机会。最为关键的是全民动员。在巨大的损失面前,苏联动员了工厂工人、罪犯,甚至妇女和未成年人上战场,他们以极大的牺牲换取了时间和空间,为国家的运转提供了保障。
更早之前,在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罗斯时,俄军指挥官库图佐夫采用了类似的战术。他放弃了莫斯科,实施了“焦土政策”,以拖延法国军队的进攻。尽管拿破仑占领了莫斯科,但他仅得到一座被焚毁的废墟,且无法获得补给。而严酷的冬季彻底摧毁了法国军队的后勤和士气,最终迫使法国军队撤退。这种依赖环境和牺牲的战术再次证明了俄罗斯人非凡的坚韧。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通过惨烈的城市战斗,消耗了德军的精锐部队及其进攻意志。这些胜利看似偶然,但实则是顽强的防守、辽阔的国土和严寒的气候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背后是无数人的巨大牺牲。
综上所述,俄罗斯历来的所谓“胜利”,并非凭借卓越的战术或士兵强悍的战斗力,而是凭借顽强的防御、持久的耐力和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因此,俄罗斯应被称为一个“血厚”的民族,而非“善战”的民族。
这种“血厚”的特质源于俄罗斯特有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其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四面环敌,且缺乏天然的屏障。地理上的不安全感让俄罗斯人深知,一旦失败,可能意味着灭顶之灾。因此,当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俄罗斯人往往能展现出毁灭性的反击力量。
回到乌克兰的“蛛网行动”,这无疑是乌克兰在巨大的压力下出的一招险棋。从战术角度看,摧毁俄罗斯的战略轰炸机将暂时削弱其远程打击能力,打乱空中优势,从而减轻乌克兰军队前线的压力。然而,从战略层面来看,乌克兰的真正目的更为复杂。乌克兰明白自身硬实力的局限,因此他们或许在赌一把——通过这一袭击,能够将普京逼入绝境,迫使他作出极端反应,甚至发动全国总动员。毕竟,一旦俄罗斯进行大规模征兵,战争将真正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这可能会激起强烈的反战情绪,进而动摇俄罗斯社会的稳定。
至于普京是否会做出全国总动员的决策,这个问题充满了复杂性。表面上看,普京选择了“以牙还牙”的报复策略,通过发动大规模空袭来回应乌克兰的袭击,这与他一贯的强硬作风一致。然而,从更深的层次来看,普京巧妙地控制着战争的“烈度”,避免战争对普通百姓产生过大影响。他通过雇佣志愿者、少数民族士兵,甚至囚犯和雇佣兵等方式,避免大规模征召本国民众,这也使得战争与平民生活之间保持了一定的隔离。
如果普京宣布全国动员,这将打破这种隔离,直接把战争的痛苦带到数百万俄罗斯家庭的门口,这不仅可能激发社会动荡,甚至有可能动摇普京的政权。因此,普京极有可能不会立即宣布动员,而是采取以下策略:继续在现有框架内挖掘潜力,依靠偏远地区的兵力、雇佣兵市场,甚至寻求外部援助,比如朝鲜、伊朗等国家的支持;其次,进一步加大对乌克兰关键设施的打击力度,提高战争的烈度;同时,他还可能寻求国际支持,特别是非西方国家的援助。
普京的战略是通过消耗乌克兰和西方的资源,利用俄罗斯广袤的国土和资源优势,进行一场持久战。他的赌注是,最终乌克兰和西方将先行耗尽力量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