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那就是桂林通报一名6年级男生坠楼事件。学校和家长对于这个男孩子,既没有打骂,也不存在体罚,更没有常见的霸凌行为,只是由于课堂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端午假期外出游玩不按时回家等问题,进行正常批评教育,居然无法忍受选择直接从学校跳楼。
在这里不仅要问,为何我们的孩子如此脆弱,禁不起一点批评或者挫折?其实,时代在变,人性一点也没有变,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此。
以前,一个普通家庭里面子女多,父母对于孩子们的管教,也大多是简单粗暴,也没见有谁想不开,而选择自暴自弃。现如今孩子少了,一个个都说不得,打不得了,反而滋生出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背后的逻辑就是孩子成为家庭的重心,而其他成员反而居其次,这就养成恃宠而骄,自大又自卑的性格特点。
须知道,人是环境的产物。古人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在缺乏竞争、博弈的环境中,往往就不能自我纠正、自我进步、自我成长。因此,很多孩子看起来一直在成长,但是能力、心智和思想,却难以与时俱进。
这个世界原本就没有所谓的理想状态,很多因素都是此消彼长,比如说物质基础好了之后,一些人往往会出现精神状态的退步,青少年亦是如此。因此,在培养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保障物质生活,也需要在精神领域,促进其更好地发育成长,这就避免一些畸形和极端性格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