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月8日获救助的糙齿海豚“阳阳”成功放归大海,媒体对此进行报道。糙齿海豚,成年个体体长223-275厘米,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东南太平洋的热带至暖温带海域,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它们的牙齿表面有垂直细皱摺或脊,这也是其中文名“糙齿”的由来,是该种区别与其它海豚的主要特征。)
这是难得的喜讯,各大媒体纷纷对此进行报道。之所以说“难得”,在于鲸豚搁浅的成功救助,往往十分困难,搁浅后救助成活率极低是一个全球性难题。
为什么会这么难呢?这要从多方面分析。
01
首先,搁浅可能是严重健康问题所带来的后果。
对搁浅鲸豚进行尸检是获取死因信息的主要手段。已有的研究表明,很多搁浅个体在搁浅前已患有严重疾病,比如寄生虫感染(如肺部线虫)、一些严重的炎症,或者内脏器官的急性衰竭或慢性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令鲸豚身体虚弱,往往在搁浅时,它们已是病入膏肓。
02
其次,搁浅本身也会给鲸豚造成急性损伤。
鲸豚类的身体往往非常庞大,在水中时,它们的身体会被水很好的包裹住。一旦脱离水后,鲸豚不仅会因为身体重量把肋骨压断或者脏器压伤,暴露在空气中还会导致皮肤严重干燥、开裂、晒伤,失去保温隔热功能,体温调节等系列问题。同时搁浅对鲸豚来说也是一个很恐怖的过程,期间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映,会进一步加重损伤。
03
再者,救助过程中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海岸线漫长,当人们发现搁浅鲸豚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期,潮汐、天气、地形等也会给救助带来困难和风险。此外,对于人类而言,即便有设备帮助,能应对地形困难,要想移动大型、虚弱、可能挣扎的动物,也是极其困难且危险,容易造成进一步损伤。且鲸豚生理特殊,救助人员也需专门知识和设备。
即便上述天时地利人和皆齐备,救助康复期还要应对一系列挑战和难关。比如原发性疾病是否能够有效治愈,继发感染风险如何应对,以及救助放归后对野生环境适应性等等。
相对而言,体型较小的鲸豚(如宽吻海豚)救助较容易一些,但也仅仅是“相对”大型鲸类而言——大型鲸类搁浅后救助的存活率几乎为零。
但无论多困难,人们依然在不断努力和尝试,从未轻言放弃。
就在“阳阳”放归前3天的6月5日清晨,一头体长2.16米、体重约230斤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弗氏海豚,在海南万宁神州半岛海域搁浅。经过快速响应、多方联动,这只海豚被送往陵水南海水产研究所进行科学施救。经过检查,其白细胞较低、脱水严重、无法自主保持平衡,其救助和康复之路,也仍充满挑战。
(6月5日搁浅的弗氏海豚 图源: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
导致鲸豚搁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不乏人为因素,比如因误食塑料垃圾致使身体日益虚弱而最终搁浅。被成功救助的“阳阳”,在初步检查时就显示:营养状况堪忧、身体极度虚弱,胃内存在异物且伴有出血症状,而从“阳阳”胃里取出的异物中可见掺杂的渔网、鱼线。
鲸豚搁浅的痛苦与救助的艰辛,文字之简略难以尽数。但减少鲸豚搁浅的人为因素,则可以做在前面。同时,也向每一位为救助鲸豚不放弃努力的人致敬。
文/Tammy
审/cherry
排版/angel
参考资料:
1.今天16:40,“阳阳”回家啦!
随时随地绿会保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