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铁哥们”是如何炼成的?
中巴两国之间的友谊,被普遍称为“铁杆”关系。这种特殊的双边关系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政治变动。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巴基斯坦在战场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且在国际环境中并没有获得有力的支持。正是在这一关键时刻,中国为巴基斯坦提供了紧急的军事援助,尤其是59式坦克,这对当时的战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有效帮助巴基斯坦稳定了战局。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双方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深化,展示了“患难见真情”的精神。在2015年,巴基斯坦遭遇了罕见的特大洪灾,整个国家的土地几乎被水淹没,数百万民众因此失去了家园,国家的救援体系几乎崩溃。中国则迅速行动,调动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运-20大型战略运输机,克服复杂的气候条件,向灾区空投了紧急救援物资,包括帐篷、食品和药品等。同时,中国还派遣了专业的人民解放军工兵部队,带着重型工程设备,直奔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进行救援。
在国际上,动用军方力量参与非战争状态下的国际援助并不常见,尤其是整建制的工兵部队参与灾后重建。然而,巴基斯坦对此举反响热烈,认为中国的援助正是“雪中送炭”,象征着“兄弟般的情谊”。
除了在安全和人道主义领域的相互支持,中巴两国的经济合作也日益深厚,尤其是在“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的项目。瓜达尔港,位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西南部,是该地区的一个战略性港口,坐落于波斯湾的咽喉地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理位置。
面对潜在的恐怖袭击威胁,中方建设者们坚持克服各种困难,将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小渔村逐渐发展成现代化的深水港。瓜达尔港的建成,使巴基斯坦能够获得一个通往印度洋的出海口,摆脱了对卡拉奇港的单一依赖,这不仅提升了巴基斯坦联通中亚的能力,还在中东地区的贸易和能源通道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为了保障这个关键项目的安全,巴基斯坦政府和军方也投入了大量资源。据报道,巴方专门组建了一支由1万名士兵组成的特别安全部队,其职责是保护在“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建设中的中国工程师、技术人员及工人。
---
朝鲜:邻里间那些“心照不宣”的事儿
中国与朝鲜在地理上非常接近,山脉相连,河流为界,这种紧密的邻里关系注定了两国在战略上的深厚关联。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朝鲜境内的铁路线在战争初期承担了大比例的军用物资运输任务,据称曾高达70%以上,确保了前线作战的后勤支持。
为了纪念这一共同战斗的历史,平壤的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中,陈列着一批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比如,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炊事班战士们将炮弹壳改造为饭盒,这一创意代表了艰苦岁月中的智慧与坚韧。
进入21世纪,尽管双方在某些重大问题上有不同的立场,但依然展现出一种基于历史渊源和现实需求的微妙默契。2023年,朝鲜成功试射了“火星-18”型洲际弹道导弹。通过对公开的弹道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朝方在试射导弹时特意避开了中国的领海及专属经济区等敏感区域。这一举动被解读为朝鲜向中国传递的信号,表明其希望在增强国防的同时,保持与中国的友好关系,避免触及中方的核心安全利益。
---
塞尔维亚:欧洲的“硬核”朋友
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与中国的关系近年来有了显著升温。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塞尔维亚的医疗系统几近崩溃,急需口罩、呼吸机和防护服等医疗物资,但欧盟的出口禁令和西方国家的援助迟迟未到。就在此时,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公开表示,唯一的希望就是中国。
中国迅速响应,向塞尔维亚提供了大量急需的医疗物资,并派遣了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团队前往塞尔维亚支援抗疫工作。当中国的援助物资和医疗队伍抵达贝尔格莱德机场时,武契奇总统亲自迎接,并动情发表讲话,感谢中国的无私援助。令人感动的是,武契奇还在现场亲吻了展示的五星红旗,表达对中国援助的深切感激。
此后,塞尔维亚不仅顶住了来自欧盟和西方的政治压力,率先引进了中国的国药疫苗,还由总统和总理亲自带头接种,公开表态支持中国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军事合作领域,塞尔维亚也作出了战略性的决策。2019年,塞尔维亚决定引进中国的FK-3型防空导弹系统,这是一款具备强大抗干扰能力和全天候作战能力的中远程防空武器系统,标志着塞尔维亚成为欧洲首个部署中国制造的先进防空系统的国家。为了向外界展示信心,塞尔维亚国防部长亲自前往FK-3导弹部署地,公开力挺与中国的军事合作。
---
古巴:“老朋友”的加勒比坚持
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一直对中国的革命事业充满敬意和支持,他在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及其意义,并强调中国为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榜样作用。在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对古巴实施了严厉的经济封锁,给古巴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成为了古巴的重要经济合作伙伴,为古巴突破封锁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2016年,中古两国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为古巴提供了应对美国制裁的经济途径。
这一举措使古巴能够绕过美元的霸权,进一步增强了其经济自主性。而这一举动也让古巴成为西半球第一个与中国建立本币结算的国家,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之间深厚的“老朋友”情谊。
---
俄罗斯:大邻居的战略“背靠背”
中国与俄罗斯,作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跨越欧亚大陆的两大国,彼此的关系在全球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和两国发展战略的契合,中俄关系被提升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能源合作,尤其是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西伯利亚力量”)的建设,成为两国合作的关键项目之一。这条气管道穿越西伯利亚的广袤无人区,面临极端寒冷的气候和技术挑战。两国工程人员紧密合作,攻克了多项难题,比如为确保管道在零下50°C的低温环境下焊接质量,创新了特殊焊接工艺。
此外,在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金融制裁时,中国银联支付系统迅速对接俄罗斯主要银行,确保了俄罗斯金融交易的正常进行,进一步巩固了两国在经济领域的紧密合作。
这一切都证明了中俄关系在各个维度上的深度和韧性,对两国自身的发展以及全球战略格局都产生着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