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和90后这两代人对“计划生育”政策一定不陌生。这项政策的根基实际上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北京大学的校长马寅初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如果不加以控制人口的增长,国家的财富积累将会受到严重制约。直到80年代,计划生育才被正式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然而,随着二孩、三孩政策的逐步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又重新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并引发了不少争议。
许多人认为,既然现在已经允许生二孩、三孩,那么过去的计划生育政策岂不是“白费”了?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一种误解。如果没有计划生育的实施,今天的中国可能会面临完全不同的局面——这一切可能根本无法想象……
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中华民族经过百年屈辱终于崛起。尽管长期战乱使得国家百废待兴,但那时人民的生育意愿非常高。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有“多子多福”的说法,认为家庭人口多才能让家族繁荣昌盛。政府当时采纳了相对宽松的生育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效仿苏联,鼓励多生孩子。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经历了几轮婴儿潮,第一次出现在50年代末期。1953年,我国进行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人口总数为6.02亿。从那时起,人口数量便持续增长,1957年更是创下新高——2138万婴儿出生。政府注意到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并在1957年发布了“适当节制生育”的文件,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指导方针并未得到有效落实,导致人口依旧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到60年代初,国家终于发布了《关于提倡计划生育》的文件,提出在城市及部分人口密集的农村地区要提倡适度生育。然而,由于这一政策并没有强制性措施,婴儿潮现象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依旧持续。与此同时,一位名叫马寅初的学者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马寅初,1882年出生于绍兴,他曾留学美国,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从事人口和经济研究。1953年中国首次人口普查后,马寅初注意到我国人口在短短四年内增加了4000多万,人口增速之快让他感到十分忧虑。他根据人口增长趋势进行了推算,认为五十年后中国人口将达到惊人的26亿。
这一结论令马寅初深感焦虑。他曾学习过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认为人口增长按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的增长则是按算数级数增长的。也就是说,人口增长会以极快的速度增长,而可供生存的资源却无法同步增长,最终会导致大量的人口面临食物和资源的匮乏。
马寅初认为,控制人口是避免这种危机的关键。他在1955年全国人大会议上公开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长,并在文章《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中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然而,这一观点并未得到广泛支持,反而遭到了不少批评。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受当时苏联大力提倡生育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多生孩子”是恢复国家生机的一条必由之路。
尽管如此,马寅初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认为无节制的生育将会使中国面临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压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呼吁未能在当时获得重视。直到60年代末期,人口迅速增加的问题变得愈加严重,1964年总人口突破了7亿,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仍处于起步阶段。过快的人口增长不仅加剧了资源的紧张,也对国家的发展构成了威胁。
进入70年代,情况愈发严峻。1964年到1970年间,中国人口从7亿猛增至8.3亿。若不采取有效措施,人口增长失控的后果将无法承受。于是,在7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意识到人口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晚婚晚育的口号。1979年,《光明日报》刊发了一篇名为“错批一人误增三亿”的文章,这篇文章实际上为马寅初的观点做出了辩护。
1980年起,经过试点,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此时,我国出台了独生子女政策,并通过了《婚姻法》,明确规定夫妻双方要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对农村居民而言,政策相对宽松,1982年提出了支持农村独女家庭生育二胎的政策,并在1984年发布了“开小口,赌大口”的政策,允许在特定条件下批准生二胎,但严格禁止超过规定的生育。
这一系列措施使得计划生育的效果逐渐显现。到70年代末,出生人数减少了约800万,经过20多年的严格控制,按照当时的预测模型,我国共少生了约4亿人。这4亿人口的减少无疑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50、60、70三代婴儿潮一代人步入社会,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红利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015年10月,国家宣布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此举再度引发了人们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讨论。事实上,我国当初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时就已经设定了一个时限——计划生育仅限实施30年。1980年,中国第5次人口座谈会上曾明确提出,计划生育既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永久性政策,而是为了适应特定历史阶段的需求,因此不能长时间执行。
如果没有马寅初当年提出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庞大人口将会带来巨大压力,类似印度那样的人口规模可能会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陷入困境。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减缓了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保障了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此外,计划生育还带来了多方面的好处。教育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盲率较高,而如今高等教育普及,文盲率大幅下降。若没有计划生育,20亿人口将让教育资源更加紧张,无法顺利推行9年义务教育,更别提普及大学教育了。
医疗保障也随之提升,尽管如今医疗问题仍然存在,但若增加4亿人口,医疗资源将更加紧张。近年来,我国医疗保障体系逐渐完善,边远地区的医疗条件也有了显著改善。
更重要的是,计划生育为未来的养老问题提供了保障。70后即将进入退休年龄,而如果没有计划生育,额外增加的4亿人将成为国家养老体系的沉重负担。
总而言之,计划生育政策在过去30年里为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二孩、三孩政策的逐步放开,国家在应对人口变化时,正调整政策以适应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一切的变化都提醒我们:人口控制的政策应与时俱进,只有有效调控人口,才能为国家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