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美国艾森豪威尔号航空母舰遭到胡塞武装袭击的消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这一事件并非空穴来风,胡塞武装已经公开承认其行动,并且美国方面也证实了这一攻击的事实。然而,尽管如此,网络上依然流传着大量不实的信息,包括伪造的攻击场面和航空母舰的图片。这些虚假内容多数是为了吸引眼球和制造轰动效应。毫无疑问,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军事强国,成为了敌对情绪的焦点,许多人希望美国在这场冲突中遭受更大的打击。
然而,现实情况往往没有那么简单。胡塞武装的实力有限,而美国毕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全球的影响力,几乎没有任何国家能够与之抗衡。虽然胡塞武装的攻击似乎充满戏剧性,给外界带来了某种冲击感,但从客观角度看,这一事件对美国的实际威胁微乎其微。尽管胡塞武装长期以来持有强烈的反美立场,他们与美国的直接冲突相对较少,且至今未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从根本上讲,胡塞武装的行动更多是为了获得伊朗等国的支持,而非试图直接挑战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
那么,胡塞武装真的是反美的斗士吗?的确,胡塞武装在与美国的对抗中表现得极为激进,但他们的反美情绪是否深刻到足以动摇美国的全球地位,则值得商榷。显然,伊朗对胡塞武装的支持是显而易见的,伊朗与美国的长期敌对关系使得胡塞自然站在了反美阵营之中,这也促使他们频繁发起对美英舰艇的攻击。然而,回顾胡塞武装的攻击历史,虽然他们采取了多次军事行动,但这些行动并未给美国带来大规模的人员伤亡,且这些攻击对美国的实际影响相对较小。可以看出,胡塞武装的袭击更多是在展示自己对伊朗等支持者的依赖,以争取更多的外部支持和资源。
鉴于胡塞武装对美国的威胁有限且未能对美国构成实质性伤害,华盛顿似乎并没有动机采取大规模行动消灭这一武装力量。每当胡塞发起攻击时,美国的反应往往较为低调,甚至可以说是象征性的报复,这样的回应避免了双方陷入更复杂且代价高昂的军事冲突。由此可见,胡塞武装的存在对美国来说,实际上并未带来太多不利,反而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为美国带来一些战略上的价值。
美国为何没有彻底消灭胡塞武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缘政治的考量。中东地区的复杂性使得任何单一的军事行动都可能引发一系列难以预见的连锁反应。中东的历史矛盾造成了一个多极化的局面:伊朗代表着什叶派,沙特等海湾国家则代表逊尼派,以色列作为外来强大力量存在,而美国在这个复杂的局势中,通常采取支持某些国家,压制另一些国家的策略,以维持其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胡塞武装与沙特的对立关系为美国提供了干预的机会,借此可以牵制沙特,争取更多的利益。
此外,美国不愿消灭胡塞武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若什叶派与逊尼派国家联合,这无疑会削弱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而胡塞与沙特的对立,恰恰给了美国介入的空间。如果胡塞武装被彻底消灭,沙特等国的依赖性将大大减弱,这对美国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通过“养寇自重”,美国得以保持对沙特的影响力,同时也能在中东地区维持一定的战略优势。
再者,胡塞武装的活动还影响着中欧之间的商业合作。自从巴以冲突以来,胡塞武装以“反对以色列和西方国家”为旗号,采取封锁红海的行动,阻碍了过往商船的通行。虽然这一举动对中欧的商业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对美国的亚太战略以及与欧美的合作几乎没有实质性影响。相反,胡塞武装的这一行为间接削弱了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联系,给美国带来某种程度的隐性支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对胡塞武装的容忍,或许正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
尽管胡塞武装声称其战力约有七八十万人,但实际能够参与作战的人员大约只有十万人左右。如果没有伊朗的支持,胡塞武装的力量将显得相对薄弱。即便有伊朗的帮助,他们的战斗力与阿富汗塔利班相比,也显得较为逊色。因此,如果美国决心消灭胡塞武装,势必需要在也门长期驻军,这将消耗大量的资源和时间。然而,参照美国在阿富汗塔利班的失败经验来看,消灭胡塞武装未必能够带来预期中的胜利。可以说,胡塞武装的存在像是美国在中东的一个“难以根除的肿瘤”,虽然难以完全摧毁,但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存在还为美国带来了一些战略利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