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音乐综艺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在这些节目中,唱功似乎是最为关键的标准,但如今,个性化和话题性已成了节目的关键,而抽象的元素正是其中的催化剂。从某种角度来说,抽象文化已经成为了音综节目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以《歌手2025》为例,在节目的热搜榜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唱功和技巧,更多的是讨论“话题性”和“梗感”。例如,单依纯在节目中的表现便带有浓烈的抽象特色,尤其是她在后台与表情包互动的“遮脸”瞬间,迅速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成为了微博、抖音和小红书的热搜话题。不仅如此,她在改编《李白》时加入的“如何呢,又能怎”也瞬间成为互联网新梗,广泛传播。在这种情况下,单依纯的“抽象”与她的歌手身份并不冲突,反而为她赢得了更多的关注与讨论。她的成功说明了,音乐已经不再仅仅是声音的表达,更多的是个性化的展现与话题的制造。
同样,另一位音乐人的走红路径——那艺娜,也带来了类似的“抽象”风潮。最初,她通过在抖音上装作外国人唱中文歌的方式爆红,夸张的口音、混搭的审美以及与众不同的形象,很快就吸引了大量关注。更有意思的是,随着她的“个人资料”被曝光,她从一个笑料人物逐渐变成了一个以“抽象”形式引爆话题的“娱乐符号”。她的歌曲《爱如火》以及《贝如塔》迅速风靡短视频平台,甚至成为了KTV和广场舞的主打歌。那艺娜的这一系列表现告诉我们,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越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内容,越能激起观众的兴趣。而这种走红方式也证明了,现代的音综节目,早已不仅仅是评判唱功的舞台,它们已经变成了“话题制造机”。
那么,单依纯和那艺娜究竟能否在《歌手》的舞台上相遇,谁更有可能脱颖而出呢?从专业的音乐角度来看,显然单依纯的音乐实力和唱功要更胜一筹。然而,如果从节目本身的吸引力来看,谁的表现更具话题性,谁的个性更鲜明,谁就能成为最终的赢家。近些年来,音综节目逐渐发现,不缺少唱歌好的人,而是缺少能引发观众热议的“人设”和个性。正如《歌手》系列的演变,原本以实力派歌手为主打,但随着节目的转型,它渐渐成为了一个充满话题和争议的竞技平台。如今,音综节目已不再仅仅依赖纯粹的音乐比拼,反而更多地倚重那些能制造话题、激发观众兴趣的表演者。
再看看《天赐的声音5》,邀请了陈粒、张碧晨等一线歌手,却未能突破话题瓶颈,尽管音乐本身质量上乘,节目却难以打破圈层。这一现象再次证明了,音乐综艺如果过于“正常”,过于依赖传统的评价标准,反而容易失去观众的兴趣。现在的观众,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听歌体验,他们渴望的是更具娱乐性、更多元化的表现,而这种娱乐性,往往来自于节目的个性化表达。
另外,像《新说唱2024》这样的节目,虽然有不少质疑的声音,但抽象的“谢帝谢帝我要diss你”却未播先红,证明了抽象文化的强大力量。即便是这些表现得很“奇怪”的内容,也能通过网络的放大效应带动节目本身的关注和热度。节目中的“梗”已经成为了更有价值的符号,而不仅仅是歌唱本身。
综上所述,音综节目中的抽象文化和话题性正逐渐超越传统的音乐标准,成为衡量节目成败的关键因素。无论是单依纯的音乐才华与抽象人设的结合,还是那艺娜的非专业表现与话题效应,最终都证明了,音乐综艺已不再仅仅是评判歌唱的舞台,而是充满个性、创造话题的娱乐秀场。在这样的环境中,单纯的“谁能唱得更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竞争标准,更多的是“谁能制造更多的关注和讨论”,这也是《歌手2025》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