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毛主席对曾与林彪关系密切的将领采取了相对谨慎的处理态度,其中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未被追究责任。为什么呢?
其实,主席是有着多重考虑的。
一、历史贡献与既往功绩的考量
丁盛是“红小鬼”出身,17岁参加红军,19岁入党,战功显赫。他参加过反“围剿”作战、长征、抗日战争以及许多关键战役。尤其是1949年在衡宝战役中,他作为师长率部孤军深入,打乱敌白崇禧的部署,为全歼敌王牌“钢七军”和战役的胜利立下了大功,因此他也深得林彪的赏识。在新中国,丁盛又率部参加了西部对外反侵略战争,一举夺胜。毛主席对丁盛的军事能力较为认可,曾公开称赞他“工作做得确实很好”。
因为战功显赫,丁盛后来被任命为广州军区司令员。
在九一三事件后,毛主席虽知丁盛与林彪关系密切,但念及其历史贡献,没有对他进行处理,而是给予改正错误的机会,并且保留了他的职务。
二、划清界限与政治表态
1971年毛主席在南巡途中,曾经在长沙召见丁盛和军区政委,严厉地对他们说:
“你们和黄永胜走得这么近,黄永胜倒了,你们怎么得了?”
丁盛和政委如从梦中惊醒,回到广州后,立即召开师以上干部大会,传达毛主席的指示。此举稳定了广州部队,也使得九一三时,林彪不敢南逃广州。
丁盛等人在毛主席提醒后,及时采取划清与林彪界线的措施,站在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一边。在林彪倒台后,丁盛又迅速表态:“这辈子只会忠于毛主席,听周总理的调遣”。这种政治表态,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党中央对他的疑虑。
三、问题性质与证据的阶段性模糊
九一三事件后,中央对林彪余党的清查以直接参与阴谋活动为标准。丁盛与林彪虽有工作上的交集,但未被发现他直接参与林彪叛逃或政变计划。相比之下,同期被审查的其他四位大军区首长(如刘丰、周赤萍等)或泄露机密、或公开支持林彪的情节比较明确,而被处分。但是,丁盛的问题则更多地被认为是“站队错误”而非“谋反”,故未列入清算对象。
四、权力平衡与稳定军心的需要
九一三事件后,军队高层人心浮动。若大规模处理军队中的高级将领,可能引发军队的动荡。毛主席对丁盛没有处理,也是出于控制波及范围的思想。当时中央采取“稳中清查”策略:对情节较轻者(如龙书金、梁兴初)以撤职或审查为主,保留待遇;仅对核心参与者(如刘丰)进行从严处理。丁盛未被处理,还保留了军区司令员之职。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时,丁盛调任南京军区担任司令员,毛主席当面嘱咐他:“多做事少说话”、“以党中央命令为准”,显示出对丁盛的期望。
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说:“毛主席在九一三事件后未严惩丁盛,是基于对其历史功绩的认可、政治上的信任以及稳定军队的现实需要。这一过程既反映主席对干部处理的智慧——在清算与容错之间寻求平衡。丁盛的命运,也揭示出在特殊历史环境下,个人抉择对政治命运的影响。”该书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曾经名列中国军事畅销书热卖榜第一名(如图)。友情提示:该书已经出现盗版,请到正规书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