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国军区重新划分的决定一经公布,便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谁也没预料到,从朝鲜战场归来的许世友竟会在此时接管新成立的南京军区。尽管部队内部的纪律严明,部分官兵心中却难免产生疑问:为何是许世友?
许世友入朝的背景颇为复杂。1950年6月,朝鲜战事已蔓延至鸭绿江。面对日益严峻的局势,中共中央于10月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志愿军随即组建并迅速出征。然而,许世友却并未参与第一批的出征,而是在1953年3月,由陈赓大将从朝鲜战场召回后才加入。他的请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反而颇为曲折。
回顾许世友的经历,他从青年时代起便是冲锋陷阵的先锋人物,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也因此积累了诸多伤痛。在淮海战役中,因身体伤势的原因,许世友被任命为山东军区司令,留守后方。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仍旧驻守山东,尽管他深知自己之所以未能赴朝,是出于战略上的需要,但心中难免有些失落。随着时间推移,许世友看到自己的战友们一个接一个赴朝作战并获得荣耀,他内心的请战之情愈发强烈。最终,他特意向周恩来总理表达了自己的决心,请求能够赴朝参战。
1953年春,许世友终于得到了朝鲜战场的机会。随着他抵达通洞,加入志愿军三兵团司令部,充满雄心壮志的他迅速投入到战斗准备中。然而,战场局势风云变幻,朝鲜停战谈判重新启动,这意味着前线的战斗突然中断。许世友无仗可打,只能通过外出打猎来消磨时光,同时也为志愿军的士兵们提供一些新鲜的野味。正是这些野兔、野鸡,成为了战士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然而,局势并未因此平静。在朝鲜北部,李承晚突然提出要单独北进,统一朝鲜半岛。此举迅速引发了志愿军的反击,金城反击战随之打响。经过数日激烈的战斗,许世友带领的志愿军大获全胜。1953年7月13日晚,志愿军大规模炮击南朝鲜阵地,5万余敌军被歼灭,收复失地一百多平方公里。最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标志着朝鲜战争的停战。
朝鲜战争结束后,许世友返回国内,担任了华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不久,中央决定重新划分军区,并在原有华东军区的基础上成立南京军区。出人意料的是,这一重任竟落到了许世友肩上。在当时的南京军区,虽然也有许多在朝鲜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如宋时轮、王健安等人,但许世友凭借其深厚的军事背景和能力,最终脱颖而出。
尽管有些人对许世友的任命心存疑虑,但从多个角度来看,这一决定并不意外。首先,许世友自长征以来,便是红四方面军的重要指挥官,他的资历和威望在军中无可争议。相比之下,宋时轮、王健安等人虽有突出战功,但与许世友相比,资历较浅。其次,毛主席对许世友有着深厚的信任。回顾历史,毛主席曾在许世友因“出走事件”面临枪毙之际,将他救下,从而建立了深厚的个人情谊。因此,毛主席极为看重许世友的忠诚与能力。
此外,许世友的领导经验和军事才能也为他赢得了南京军区的司令职位。特别是当时华东军区的两个灵魂人物,陈毅和粟裕,分别调任中央工作,许世友顺理成章地接手了华东军区的日常事务,成为了副总参谋长。到了1955年,许世友的地位和职务远超当时的王健安等人,这使得他接管南京军区显得理所当然。
最后,许世友在军队建设方面的成绩也是他被任命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不仅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在建设一支精锐的部队上也有着不容小觑的能力。综合来看,许世友的任命无疑是一个合适的选择,既能稳定南京军区的局面,也为新军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