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来,大家在聊电车的时候总会听到这样的建议:“买车的可以再等等,固态电池一来的话,油车肯定就得死翘翘。”
不得不承认,随着汽车市场迈入了新能源时代,一场关于电动车生死的技术革命正在加速,固态电池成为了其中很重要的一环。
从理论数据来讲,固态电池确实是压死燃油车的利器,毕竟在续航和能量密度上,它有着质的飞跃,最高能达到500Wh/kg的能量密度,可以实现几分钟就充电500km的速度,和加油没什么两样。与此同时,固态电池用的是固态电解质,这东西稳定性高,不怕热也不怕被压,简单理解的话就是开车再也不用担心“自燃”问题。再加上它的寿命也非常抗打,循环寿命通常在15000次-20000次之间,即便开到报废,一辆车的性能依旧良好。
试想一下,当电动车能跑得远、充电快、不自燃、寿命还非常长的话,这不就等于捏住了油车的命脉,到时候还会有什么人会考虑油车呢?
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固态电池的“风”吹得越来越响之际,不少车企却开始偷偷“加码”增程式动力。比如说以前只做纯电的小鹏汽车,计划在今年下半年推出首款增程车,该车的纯电续航有望超过400km。而在小米汽车这边,也正在开发增程车型,并将在未来三年内推出包括增程式SUV在内的四款新车。
除了国产新能源,合资品牌对增程式汽车的态度发生重大转变。还记得曾几何时,大众中国前CEO冯思翰直言“增程是最糟糕的选择”,可在上海车展,上汽大众却带来的首款全尺寸增程式SUV;而此前让i3 REx增程版黯然退市的宝马,也决定要重启增程式,甚至还将率先搭载在品牌门面宝马X5身上,是不是很具有戏剧性?
按理说,固态电池才是电动车时代的“核武器”,一旦量产装车的话,对于燃油车而言就是致命的打击了,那为何车企们还在不断加入增程式的“赛道”?
这其实也得从现实环境来分析。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别看目前各大厂商都在争相布局固态电池领域,一个个口号喊得还很响亮,但“装车”是一回事,大规模普及又是另一回事,而若想真正投产给普通老百姓使用的话,还得解决“成本和技术”两大问题。
先来说成本,在没有大规模量产的前提下,全固态电池材料成本每瓦时在2元以上,若制成100度的电池包,材料成本就已经超过了20万元,再加上其他因素,一块电池成本就得突破30万元,远不是普通消费者能承受的。作为对比,当前液态锂离子电池单体成本大体是每瓦时0.5元左右,比起固态电池要便宜多。
再来说技术,固体电池领域仍有很多关键性的问题没解决。例如聚合物固态电池,导电率在室温环境中表现很差,到了高温环境还会降低稳定性;氧化物固态电池虽然有着较好的稳定性,但电解质的导电率低,无法实现很强的快充性能。相比之下,技术难度最大的硫化物固态电池拥有很高的可塑性,但它成本较高,同时目前的技术路线,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剧毒物质,想要量产难度很大。
很显然,很多厂商所吹嘘的固态电池量产装车,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而且有很多还喜欢玩“文字游戏”,比如说半固态电池,这和固态电池就是两码事。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让技术实现快速落地,同时又能受到消费者的喜欢,那增程式路线自然就成为了更务实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增程式车型的纯电续航也越做越长,这也解决了以前消费者总吐槽的“高速油耗高”“充电速度慢”等问题,既节省了成本、又没有纯电车的续航焦虑,这也不难怪车企们也纷纷加码增程了。
写在最后
自从新能源快速崛起之后,我想无论是汽车主机厂还是电池厂商,都明白掌握电池技术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核心技术得到突破,才能够真正推动电动市场做大做强。只是短期内,固态电池还只存在于概念中,而车企们想要生存、想要赚钱,自然得抢着上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增程式”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