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苏木 文丨苏木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同样都是人口大国,印度粮食产量不足中国一半,但全年出口的粮食却是中国的四倍还多!
中印两国粮食出口差距之大背后蕴含的真相可能远比咱们想的还要复杂!
印度靠粮食出口赚翻!中国另有隐情?
中印两国粮食出口量的差距究竟有多大?且先看一组数据。中国粮食储备一向充裕,2024年中国大米储备量超1亿吨,可供全国人民食用近一年。
2025年,印度大米产量与储备量竟超出该国政府原定目标九倍之多,这一情形实在令人惊愕不已。
而且印度大米的出口量常年稳居全球第一,2023年大米的出口量就高达2200万吨。
反观中国,其粮食产量位居全球前列,然而粮食进口量却持续攀升,2023年进口量竟高达1.47亿吨。
这般反差的背后,实则隐匿着更为深层的国家战略布局与民生考量!
当下印度的耕地面积虽然已经超过中国,但依然面临着“听天由命,靠天吃饭”这样的困境。
因为印度不像中国,拥有大量先进机械化的农耕模式,印度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超过40%,灌溉覆盖率也只有45%,包括全年受到季候影响发生的旱涝灾害也非常多,单纯从产能上来看还不如中国的一半!
印度大量农民还是依赖粮食的产量维持生计,就连全球粮食价格高涨,大家都面临着食物短缺的可能时,印度的农户都不得已通过出口来换取外汇。
再来看中国,全球耕地占比仅有8%,就这么养活了20%的人口,中国在农耕发展上,通过不断改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稻、小麦这样的主粮自给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牢牢守住“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
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差距主要是出口政策的不同导致的,印度为了保障外汇收入以及农民就业,长期采取宽松的粮食出口政策,甚至国内粮食都不够吃的时候还要坚持大米的出口。
中国长期秉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合理管控主粮进口量,重点进口大豆等饲料粮以稳定养殖业。
这种政策差异的本质,是印度优先解决“吃饱饭”的短期需求,而中国着眼于“吃得好”“吃的安全”的长期战略。
国际市场角色定位不同!
印度乃全球大米、糖、棉花的主要出口国之一,于国际农产品市场充当着“价格搅局者”的角色。
印度频频调整出口禁令,这无疑会使全球粮食市场的波动愈发剧烈。
中国则是以“稳定器”姿态参与国际间的合作,建立良好的粮食储备体系平稳抑制价格,同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自己的粮食产能。
印度粮食出口表面看似一片“繁荣”,然而背后反映的实则是底层农民的生存困境。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来看,印度现在仍然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的身体状态,看来粮食出口换取外汇的收益并没能有效的反哺国内粮食安全体系的建设。
中国在保障国内供应的前提下,借农产品贸易优化资源配置。以进口大豆满足畜牧所需,将有限耕地用于主粮生产,达成了粮食安全与资源效率的平衡。
中印两国之间看起来“冰火两重天”的较量,没有绝对的赢家和输家,只有适合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
印度的土地矛盾!
当下印度社会的复杂情况中,土地分配问题仍然是一团乱麻,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阶层,因为土地的问题产生的社会矛盾非常广泛且尖锐,这也直接导致了印度发展的进度。
当下,印度的土地分配长期被高种姓群体与地主阶级所掌控。确实,即便到了2025年,印度的土地使用权依旧握于上层“地主”阶级之手。
高种姓倚仗世袭特权与社会传统,坐拥大片肥沃土地。而低种姓农民不但无地可耕,且在受雇期间长期遭受打压与剥削。
印度最传统的比哈尔邦的种姓制度对土地分配的影响最明显,“地主”掌握大量优质土地,底层农民只能以佃农的身份耕种。
佃农需要支付地主50%甚至更高的土地租金,这种不合理的分配,让手中没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民难以摆脱贫困,最终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阶层固化,阶级矛盾一触即发。
现在的印度农村还经常能看到农民为了争取合理的地租还有土地的使用权力,举办的抗议活动,但是他们的诉求却一直得不到解决,这也加剧了矛盾的激化和社会上的对立情绪。
印度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对国家建设与工业发展构成极大阻碍。这种私有制犹如一道坚固的藩篱,横亘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限制资源整合与规模化工业建设的推进。
古吉拉特邦曾经计划建设一个大型的工业园区来吸引外资企业进驻,促进城市的就业,但是在征地的过程中,由于土地碎片化,涉及到非常多小土地所有者,还有不少“地主”想要获得更高的赔偿而漫天要价,征地的工作就进行得异常缓慢。
其中反对党为了获取更多的选票,为抗议征地者站台,指责政府征地不合理,这就让印度政府左右为难,项目迟迟得不到任何进展。
这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更损害政府公信力,错失最佳发展时机,从而凸显出印度当下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结语
印度虽然拥有比较大的耕地面积,也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生产国,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社会矛盾等等因素,印度的粮食安全面临着很多挑战,在粮食储备上采取的策略也有很多的负面效应。
中国则是通过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自足的基础上,还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储备管理能力,来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现在看来,印度为了发展外汇而苦了国内百姓的举动并不是长久之计,如果继续这么发展下去的话,不知道会产生怎样恶劣的影响,大家认为呢?
参考资料:
1. 印度粮食供给全球?但2亿印度人还饿着肚子——时代周报
2. “建议效仿”印度饮食消费模式?印媒有点自嗨了吧——观察者网
3. 耕者有其田?20世纪印度的土地改革和农村发展——《印度会崛起吗?》王红生(北京大学出版社)
4. 印度农业改革——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