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于鄂豫皖苏区的红四方面军,成立于1931年,最初下辖两个军,即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到1933年,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地区,在木门进行扩编,辖下增加到四个军。随着时间推移,又吸纳了一些地方部队,兵力最多时达到近十万人,拥有五个军。在这五个军中,实力最强的毫无疑问是红四军。徐向前曾任红四军军长,许世友和陈再道也都曾担任过红四军军长。他们都是顶尖的军事指挥人才,能够担当重任,体现出红四军在整个红四方面军中的重要地位和战斗力。
不过,红四军改编成385旅之后,声誉却不如以前,远不及386旅,更比不上赫赫有名的王牌343旅。很多人听说过386旅和359旅,却鲜有人知道385旅。曾经的王牌部队为何会被同僚盖过风头?笔者认为,这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值得分析。
首先,看看旅长的影响力。正如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拿破仑也曾言“一头雄狮带领一群绵羊,能打败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雄狮”。军事主官是部队的灵魂。许世友和陈再道都是红四军的军长级人物,极具指挥才能。如果他们担任过385旅旅长,局面肯定截然不同。可惜的是,许世友因抗大风波被判刑,后经毛主席亲自营救才得以去抗大学习任职。初期的八路军名单中根本没有他的名字,直到1938年才重返前线,担任386旅副旅长。为何许世友被安排到386旅,而非385旅?这里面有不少隐情,后面会详细解释。
改编前,红四军军长是陈再道,政委王宏坤,参谋长耿飚。成立385旅时,王宏坤任旅长,耿飚继续做参谋长,陈再道调任386旅副旅长。为什么不让陈再道担任385旅旅长?因为王宏坤的革命资历更深,他比许世友和陈再道更早参加革命,且其堂兄王树声是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宏坤在党内外的威望更高。客观而言,王宏坤在指挥作战能力上不及许世友和陈再道,尽管他们后来都成为开国上将。也就是说,385旅的领导并非优中选优,而是精中选精。
其次,385旅的旅部及一个团被留在了陕甘宁根据地,没有被派往前线。八路军成立时,虽然有人主张全部兵力都投入前线作战,毛主席坚决反对。他认为革命必须有根据地,必须保留陕甘宁大后方作为坚实的基地。毛主席和党中央都留守陕甘宁,陕甘宁根据地必须配备一定的部队。因此,385旅的大部分兵力,包括旅长王宏坤、参谋长耿飚和副旅长王维舟都被留在后方。相比前线,后方部队战功稀少,发展速度缓慢。
前线部队由于频繁作战,连连获胜,扩编迅速。比如杨成武率领的独立团短时间内扩编为独立师,杨成武也晋升为八路军第四师师长。还有陈锡联统领的团伍发展也十分迅猛。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驻守后方的385旅因为缺少战功,扩编也相对缓慢,因而在名声和战绩上受到了限制。当然,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安全的任务异常重要,不能单纯以战功论英雄。驻守后方的萧劲光后来也成为十大将之一,王宏坤也光荣成为开国上将,这说明后方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值得庆幸的是,385旅里还有一位比较出彩的团长,就是“火炮小将”陈锡联。陈锡联率769团奇袭阳明堡日军机场,战功赫赫,部队迅速扩编。1938年,前线又组建了新的385旅,陈锡联担任旅长。这样,八路军中便存在两个名为385旅的单位。
回到之前提到的问题,1938年许世友也重返前线。他不可能屈居于其下属陈锡联之下,也不可能取代陈锡联担任新385旅旅长,因此才选择去386旅担任陈赓的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