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张浩呈 实习生俞漾
“外卖虽然方便,总不如自己做的营养健康,熬夜加班的时候,别总拿泡面凑合,难过委屈了,千万别一个人扛着。”……近日,延边大学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食堂阿姨刘晓梅的发言,让现场学生数次潸然泪下,也感动了万千网友。这场没有华丽辞藻、没有宏大叙事的发言,究竟有什么魅力能产生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对于这一话题,老大哥们怎么说。
刘晓梅的发言是对社会的一次心灵洗礼
浙江工商大学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教授李骏:刘晓梅阿姨的发言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是她言语中传递的这个快节奏时代被人们在忙碌中忽略的那些平凡而又真挚的情感。她的话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善意,不仅是对毕业生的祝福,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一次心灵洗礼,让我们明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普通人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问候,都如同点点繁星,汇聚成了照亮社会的璀璨星河。
前段时间,北大硕士当食堂阿姨曾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刘晓梅阿姨的登台,再次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生价值”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功成名就,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关怀和对工作的满腔热情。时代正在悄然改变,阿姨们的声音被听见、身影被看见,也折射出社会日益关注多元价值的趋势,普通人的坚守和付出同样值得尊重和铭记。她是万千“小人物”的缩影,当“小人物”的微光被郑重地置于聚光灯下,当“幕后英雄”来到了台前,彰显的是一个社会的温度与厚度,让人们尊重每一位平凡劳动者的付出,看到他们的价值。
希望来自平凡岗位食堂阿姨刘晓梅的这份深情嘱托,能够点亮毕业生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也祝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传递爱与温暖,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再宏大的理想也离不开一粥一饭的滋养
本报评论作者孔德淇:在充斥着模板化祝福的毕业典礼上,刘晓梅的发言像一股清流,没有“鹏程万里”“前程似锦”之类的套话,而是用“你们总说我打菜手抖,其实是怕烫着你们”这样接地气的细节,还原了食堂里的日常。类似的温情故事并非孤例,此前清华大学保洁阿姨吴霞用英语与留学生交流、厦门大学宿管阿姨为毕业生手绘漫画,都曾引发广泛共鸣。这种不加修饰的真诚,让学生们突然意识到,原来在追逐远方的路上,最温暖的守护一直藏在身边的烟火气里。
这场发言的破圈,本质上是新时代社会心理的真实写照。在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都市里,人们习惯用“没事”“挺好”包裹自己,却会在一句“照顾好自己”前瞬间破防。这背后,是社会公众对真情实意的集体渴求。刘晓梅的话之所以发人深省,是因为其让人突然想起,原来自己也需要被善待和关照。
烟火气里的人生哲学,比任何鸡汤都珍贵。当代青年的生活词典里,挤满了“KPI”“内卷”“躺平”这样的热词,却很少留有“好好吃饭”的位置。刘晓梅那句“外卖不如自己做的健康”,之所以让无数人破防,是因为这句朴素的叮嘱,藏着比任何成功学都深刻的道理。在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总把“快”当作人生信条,却忘了生活的本质是“过好每一天”。食堂阿姨的发言,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成长,不是学会在深夜点外卖充饥,而是懂得在忙碌中为自己留一盏灯、温一碗汤。
当毕业典礼的掌声响起,刘晓梅或许未曾想过,自己的“灶台语录”会让无数人泪目。但正是这些朴素的叮嘱,承载着对生命最本真的敬畏,传递着对生活最朴素的温柔,提醒着再遥远的征途,都需要健康的体魄托举;再宏大的理想,都离不开一粥一饭的滋养。
“好好吃饭”也是温暖的最后一课
本报评论作者苑广阔:大学邀请后勤人员参与毕业典礼,首先体现的是对普通劳动者价值的充分肯定。在传统认知中,毕业典礼是学术精英的舞台,校长致辞、教授拨穗、优秀学生代表发言构成了标准流程。然而,一所大学的正常运转离不开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的群体,清晨准备早餐的食堂员工、深夜巡逻的保安、打扫宿舍的保洁阿姨。他们同样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刘晓梅站在毕业典礼的讲台上,脱稿说出“外卖再方便,也不如自家饭菜干净”的朴实叮咛时,这场毕业典礼完成了大学精神的最后一课。刘晓梅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了一个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群体。
这种安排也是对大学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真正的大学不是教授们的独角戏,而是师生员工共同构建的生活场域。教育家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但大师的教诲需要在一日三餐、安全保卫、整洁环境等基础保障中才能有效传递。这些平凡劳动者用最质朴的方式参与着学生的成长,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堂关于感恩与尊重的实践课。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大学容易被简化为职业训练的场所,而忽略了人格培养的根本使命。让食堂阿姨寄语毕业生“平凡的岗位也能为社会创造价值”,恰是对抗这种异化的良方。当毕业生即将步入社会时,他们需要明白,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头衔的高低,而在于对工作的热爱与尽责。当一所大学能够俯身看见那些支撑校园日常运转的普通劳动者,并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与荣耀时,这所大学才真正实现了其人文精神的完整表达。
来源:浙江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