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伊朗总统宣布与以色列的战争正式结束,持续了整整12天的冲突暂时画上了句号。然而,德黑兰的反应让不少支持者感到失望与无奈。根据俄罗斯媒体的报道,在伊朗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后,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明确表示,巴基斯坦将继续谴责以色列对伊朗的侵略行为,但不会与伊朗进行任何形式的军事合作。
对于巴基斯坦而言,选择不向伊朗提供军事援助无疑是出于自身安全和维持局势稳定的考虑。这一表态或许也能令德黑兰感到失望,毕竟,巴基斯坦一直以来都是坚定支持伊朗的国家之一,曾在多次关键时刻展现出毫不犹豫的支持态度。然而,除了巴基斯坦外,几个月前刚刚与伊朗加强战略合作关系的俄罗斯显然也没有意图向伊朗伸出援手。
这种冷漠的态度让伊朗驻俄罗斯大使感到愤怒,他在社交媒体上用俄语发声,毫不避讳地表明:“伊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现在站在我们身边的人以及那些无动于衷、冷眼旁观的人。”尽管话语中透露出强烈的不满,克里姆林宫依然没有做出回应,普京更是直接表示,两国关系中并没有军事合作的条款,因此没有义务提供援助。
那么,曾被视作盟友的国家为何如今急于与伊朗划清界限呢?实际上,这一变化反映出的是伊朗内部的动荡。过去的几十年中,伊朗对美国的态度一直坚硬如铁,但改革派人士佩泽希齐扬上台后,伊朗开始寻求与美国展开对话,而年事已高的最高领袖哈梅内伊逐渐失去了对国家权力的控制。
随着伊朗立场的动摇甚至转变,俄罗斯和巴基斯坦自然会选择与其保持距离。尤其是特朗普曾透露,在以前美军轰炸伊朗地下核设施的事件中,伊朗在对美军基地进行报复之前,竟主动向特朗普通报,这使得最终的反击没有造成伤亡,损失也大大降低。伊朗的这种谨慎行为,仿佛让外界遗忘了他们是被美以军事侵略的一方,而暴露出该国高层的真实意图,那就是全力寻求恢复谈判。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美国并未承诺会改变对伊朗的强硬立场,依然坚决要求伊朗彻底放弃核能。在德黑兰示弱的情况下,美以只会更加加强其施压。值得注意的是,伊朗作为“抵抗之弧”的核心,其周边的武装力量如也门的胡塞武装、巴勒斯坦的哈马斯以及伊拉克的武装组织,在看到伊朗的“软弱”后,也许会因此而感到士气低落,甚至被各个击破。
同样的道理,既然伊朗自己都不愿意采取军事行动,下不了这样的决心,那么其他国家更不可能出手援助。因为一旦局势变化,德黑兰若果突然退缩,势必会让盟友们感到被出卖。这也解释了为何尽管声援伊朗的呼声十分庞大,却始终难以寻找到像以色列那样坚实的后盾,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不稳定,反复的态度只会进一步削弱外界对其信任。
可以预见的是,此次伊以停火后,美以在谈判桌上只会愈加紧逼,因为他们已经渐渐触摸到伊朗的底线。越是渴望寻求施舍而来的和平,德黑兰将越容易被牵着鼻子走,陷入更加不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