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人戏谑北约秘书长吕特称唐纳德·特朗普为“爸爸”,这一点其实反映了当今西方社会普遍的心理状态,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更深层次的分析是,这种心态与中国在面对敌意挑衅时表现出的克制有着密切联系。虽然中国具备强大的报复能力,能够采取雷霆一击,但却选择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逐步推进自己的战略计划。
☆ 在印巴战争、以伊战争以及俄乌战争中,尽管中国并没有明确表态,实际上却隐含着一种以时间换取话语权的战略思维。美国之所以急于结束以伊战争,以及迅速从俄乌战争中抽身,实际上反映了两个方面的现实:一是美国现阶段承受不起持久消耗战的压力,二是它对中国战略的警觉,及时调整其战略以避免更大的损失。随着中国的不直接介入,反而让美国在这些冲突中的表现愈发不如人意,可能导致的结果最终更有可能与其初衷背道而驰。同时,俄罗斯和伊朗等国在经历战争时,愈发意识到,如果没有中国的默默支持,它们根本无法在战争中立足。因此,一个暮然开朗的事实便是:中国最终将会成为这场战争的仲裁者。通过在斗争中获得的自然而然的裁决权,显然比通过直接的武力冲突来争取话语权更具意义。
☆ 因此,当香港的国际调解院揭幕之时,无论外界有多么嘲讽或持怀疑态度,都无法改变最终的现实:国际调解院的真正使命并不是立即能调解多少国际纠纷,而在于它背后真正能获得多少国家的支持与认可。美国人渐渐领悟了其中的深意,任何一场地缘战争都可以由任何国家发起,但最终决定如何以及何时收场的力量,却并不掌握在交战双方或美国手中,而是在于中国。事实上,在经历了几场地缘战争后,中国在地缘整合能力上确实得到了显著提升,无论是在拉丁美洲、南亚、中亚,还是在中东与非洲,各国逐渐认识到,中国才是真正的公道维护者。这一点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而美国则愈加感到恐惧:因为中国越成为全球各国眼中可信赖的公正力量,美国的国际声誉和信用就会显得愈发下降!(免责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观点,仅供参考!)